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广西玉林: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法治乡村建设显成效

来源:中国新闻社 发布时间:2020-11-27 21:46
分享到 打印

【法治乡村建设基层行】系列报道

中国新闻社记者 黄艳梅

“平安亭”、“和谐亭”、法治宣传长廊、法治主题公园……走进广西玉林市容县容西镇祖立村,村道、村委以及村民的房前屋后,法治元素随处可见,法治文化让这个美丽的村庄“内外兼修”。在这里,村民自发组建矛盾纠纷调处队伍,“三官一律”工作队派驻村屯,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

近年来,广西玉林市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推动村民事情村民议、村庄平安村民护、村风文明村民树,构建全面小康新农村治理体系。全市通过实施“党建强村、发展兴村、法治建村、文明育村、平安美村”5A幸福村创建活动,加快推进镇村综治中心及其综治信息系统、“雪亮工程”以及“三网合一”工程建设,形成了党建、发展、法治、文明、平安“五位一体”共同推进乡村治理新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幸福村”

祖立村位于容县西部,距容县城区9公里。该村坚持以政治为指引,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智治为支撑,认真贯彻“村委带起来、群众干起来、法治立起来、日子好起来、环境美起来、美德树起来”工作理念,向着“5A幸福村”目标迈进,实现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

在祖立村,村里建有“平安亭”“和谐亭”“幸福亭”“议事亭”等10多个凉亭,法治小公园,凉亭内的法律谚语、法治小故事、法治案例显浅易懂,贴近百姓生活,群众在闲暇之余深受法治文化熏陶。同时,该村依托农家书屋、龙田公园、大中公园等乡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定期举办读书月活动,通过经常性开展戏曲、电影、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文化惠民活动,将法律知识融入百姓生活。

村两委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教育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共同遵守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治与法治建村相结合。村民自发组建普法宣传队伍进村屯、进农户,开展法治讲堂等普法宣传活动,法治意识深入民心。该村杨万宗老人30年如一日利用小广播为村民进行义务普法,入选了“中国好人榜”。

祖立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村支书、村两委干部及自然屯乡贤9人组成。自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以来,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0多件,调解成功162件,调处成功率达95.29%以上,基本做到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

台湾桃园县人叶老板2009年到祖立村种植兰花,建设兰花园,在建设场地时,因为引水种植的问题,与部分村民发生纠纷。后经过祖立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上门调查情况及耐心地释法说理,纠纷双方冰释前嫌,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化解。目前,兰花园的用工优先从祖立村聘请工人,农民还能从兰花园里学到兰花种植技术,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为全面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玉林市首创“三官一律”进村(社区)活动,选派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组成工作队进村(社区)开展工作,有效整合政法各部门资源,提升政法各部门工作合力。祖立村“三官一律”工作队今年以来开展工作20余次,排查矛盾纠纷、协助参与化解矛盾纠纷10余件,并在疫情防控、扫黑除恶、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等方面积极开展法治宣传。

目前,祖立村立足实际谋发展,建立了兰花、改良荔枝、蕃石榴、金丝蜜枣、沃柑等五大优势产业基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04万元。全村政通人和,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2011-2019年,祖立村连续九年被评为“平安村”。

法治建设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劲

北流市新圩镇河村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有村民小组22个,农户1868户8478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务工人口快速流动以及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老村逐渐荒废,一度出现100多亩的空心村。

近年来,河村坚持以政治为指引,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智治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化基层依法治理,破除空心村僵局,推动乡村风貌提升,实践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农民群众主体参与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河村模式”。

在法治宣传方面,河村建立定期学法制度,每周六上午开设法治课堂,同时通过村务会、村委广场板凳会、村民小组会、座谈会、大喇叭、设置标识标语等形式强化村民法治意识,通过“法治文艺进农村”“法治电影下乡”等群众爱看爱听的模式广泛宣传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1.webp.jpg

北流市河村党群和谐廊。中新社记者黄艳梅 摄

河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典型的村级调委会,由村两委干部及部分乡贤人士组成。河村调委会大胆探索和创新“党群和谐廊”调解模式,充分发挥“三官一律”工作队员作用,强化基层综合治理,确保群众大事小情有人理,矛盾纠纷有人调。今年9月,村民黄学林到村委会反映村民黄学强与其存在宗地纠纷,治保主任陈仁健当天便将该诉求登记到群众来访登记簿,及时受理,并组织双方在“和谐廊”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不出村。

同时,河村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村划分为二十二个网格,把“三官一律”工作队员、驻村法律顾问、包村干部、村干部、小组长、理事会成员等各类人员纳入网格员,网格员及时收集村情民意,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纠纷,及时进行调处,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发萌芽阶段。

2.webp.jpg

北流市妈妈普法文艺队在河村演出。中新社记者黄艳梅 摄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河村邻里纠纷调解、环境整治、门面改造、乡村振兴建设等工作更加顺畅。当地通过多元化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村居各类资源,统一布置,统一管理,村民安居乐业,有事干、有钱领,空心村焕发了新颜,群众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原状全部改观,降低了基层治理的难度。

“我们将乡村文化建设与法治建设统筹推进,通过建设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并融入法治元素,发展旅游产业,村居环境改善,村民收入增加,广大村民学法用法,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也进一步提高,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河村村支书陈家平说。

祖立村、河村只是玉林市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目前,一批美丽、生态、宜居、文明、平安新农村在玉林市不断涌现,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创建“5A幸福村”为龙头,多项创新工作齐头并进的态势,开创了乡村依法治理的“玉林模式”。法治乡村也为推动玉林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东融注入磅礴动力,今年6月玉林市获得了“2020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是全国4个获评地级市之一。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