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 法治日报赴浙采访组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迎接建党100周年的法治之船高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大旗,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航道乘风破浪,领跑新征程,开辟新天地!
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肩负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职责新使命,5800万浙江儿女激情满怀、砥砺前行,正在奋力谱写“重要窗口”新诗篇,描绘“重要窗口”新画卷。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浙江人民记得,1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开启了法治浙江建设新征程。借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之浩荡东风,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浙江人民有信心有决心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浙江省委书记、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主任袁家军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赴浙采访组专访时说,200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开创了法治浙江建设新纪元。15年来,历届浙江省委始终以“八八战略”为统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法治浙江建设道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敢于开拓、善于创新,在法治建设中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走出了一条经济发达地区法治先行先试的新路子,取得了成果、积累了经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袁家军说,在新发展阶段,浙江将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全力把浙江建设成为法治中国示范区。
为政者须率先奉法。15年来,浙江抓牢关键少数这一“牛鼻子”,法治已成为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信仰追求
位于北山路84号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已成为杭州的法治地标,每天游客络绎不绝,自2016年开馆以来,至今参观人数已超100万人。
宪法宣誓墙前,留下了浙江各级干部尊崇宪法的铿锵誓言。
“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毛泽东主席1953年来杭途中所说的话被镌刻在序厅的墙壁上。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历史进程,关于宪法的历史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历史转折点值得人们铭记:
2006年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勾勒出全面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的宏伟蓝图;
2014年秋,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
春华秋实,法治在浙江大地上留下深刻印记,已成为党政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共同信仰追求。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浙江建设的根本原则和鲜明主线。
浙江率先建立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一把手”负总责的法治建设领导体制机制,构建法治建设“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制,健全法治浙江考评、示范创建、社会满意度测评制度,探索法治建设纳入巡视巡察工作,建立法治监督员制度,统筹推进法治浙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为政者须率先奉法。”
浙江牢牢抓住关键少数这一“牛鼻子”,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领导干部履行法治建设职责情况,列入年度考核述职内容,全省7万余名党政领导干部完成年度考核述职述法。
2018年,浙江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成立,进一步健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工作机制,推动党的领导入法入规入章程,推动市县党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全面运行,形成法治浙江建设合力。
浙江注重发挥立法引领推动作用,近15年来,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修订)省地方性法规156件,修改177件次,批准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303件,省政府制定政府规章134件,其中有20多部法规开创全国第一,全面夯实依法治省基础,实现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为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浙江一以贯之的行动。2014年,浙江探索法治政府建设新路径,在全国率先聘请7名法律专家担任省政府法律顾问,如今,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近万名法律顾问当好政府“高参”,为推动地方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法治支撑。
有高参还有智库。浙江省法学会运用法治浙江论坛等学术平台,创新课题研究、专家论证、“三服务”等活动载体,助力科学决策、地方立法、执法司法等,深化法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总结,用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法治浙江高水平发展。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价值追求。浙江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政法领域改革,出台政法工作条例五项配套措施,出台33项防范冤假错案制度,开展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提升年专项行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是最好营商环境。”15年来,浙江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全力打造公正透明法治政府,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浙江省委大院10号楼,俗称“政法楼”,门口“中共浙江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中共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红色招牌特别醒目,见证了浙江改革与法治如车之两轮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浙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作为法治浙江建设的重要使命,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营商环境”理念,在全国率先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出台《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掀起改革与法治良性互动创新实践,开创法治浙江建设全新场景。
目前,全省“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92.9%,人民群众满意率达97.1%。91.4%以上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97%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可办”,全省企业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前审批实现“最多80天”,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营商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
改革创新是浙江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有效保障。浙江持续抓紧改革不停步,全力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综合行政执法、行政复议体制等重大改革,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专项行动”,打造公正透明法治政府,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行政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环节。2015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跨领域跨层级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2018年成立省级综合执法指导部门;2019年以来,在部分乡镇、县市开展“一支队伍管执法”试点改革,着力构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专业执法+联合执法”行政执法体系,全省共有综合行政执法基层中队(所)1358个,派驻执法队员11258人,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力量在市县乡基本实现全覆盖,努力把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打造成为法治政府建设金名片。
作为中国第一起“民告官”案件发生地,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建立府院联席会议制度,向党政、人大报送年度“行政审判白皮书”,助推法治政府建设。2019年,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省政府设立全国首个省级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实现省、市、县三级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全覆盖,协调化解近30%的行政案件,全省行政案件败诉率和纠错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打通依法治理“最后一公里”。15年来,浙江夯实基层基础,创新诉源治理,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从新时代“枫桥经验”到安吉“余村经验”,从桐乡“三治融合”到象山“村民说事”、从宁海“36条”到武义“后陈经验”、从“普陀模式”到“龙山经验”……法治浙江精耕细作,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之花香飘满园。
重视基层基础建设,是法治浙江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浙江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诉源治理,坚持把法治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动能,抓实固本强基工作,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镇法治建设是法治浙江建设的基础性战略工程。浙江开展县乡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评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及部分园区已实现合法性审查机构、人员、范围、机制4个100%覆盖,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合法性审查工作格局,打通依法治理“最后一公里”。据省行政复议局统计,今年以来,以乡镇街道为被申请人的行政复议案件同比下降9%,复议纠错率同比下降10.9%。
走进宁波镇海区庄市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群众只进一扇门,矛盾纠纷一网化解,办事诉求一口办结。2016年以来,宁波以基层治理四平台撬动政府数字化转型,一张以信息系统为主脉、指挥体系为枢纽、全科网格为底座的基层治理网络高效运转,有效推动市域治理向整体智治迈进。
去年以来,浙江推进以县级矛调中心建设为抓手的“最多跑一地”改革,形成“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的整体治理格局,努力将群众信访和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解决在当地,源头治理矛盾纠纷效应日益显现。2019年,全省法院收案数同比下降4.6%,是全国唯一实现诉讼和执行收案双下降的省份。
民主法治村建设是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共有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27059个,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152个。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浙江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在全国率先推出普法责任清单制,全面构建社会普法大格局,加快建设法治社会,不断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
浙江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创新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实行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办案,在全国率先建立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打造湖州“春燕”、慈溪“花季观护”等特色未检品牌,全省百名检察长、260名检察官在227所中小学担任法治副校长,加强“法治进校园”,落实“谁执法、谁普法”。
互联网为法治插上翅膀。15年来,浙江抓准了数字化变革机遇,全面拓展政法智能应用领域,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今年4月,平阳县政法一体化执法办案中心运行,公检法司统一入驻,实现“流水线”式办案,办案区设置智能讯问室,配备心率监控终端,添加集讯问终端、电子示证台、报警按钮、特写摄像机于一体的智能讯问桌,确保嫌疑人看押全程规范安全。
执法为民是法治浙江建设的本质要求,执法规范化给群众带来了获得感,也体现了公安机关践行以人为本思想。
推动法治公安建设,浙江公安勇当全国“领头羊”,将完善公安执法权力运行机制作为新要求新载体,从执法办案、案件管理、物证管理入手,创新推出集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三位一体”执法管理机制,实现执法办案全要素管理、全流程管控、全领域覆盖,促进办案质量效率双提升。
作为互联网大省,浙江抓准法治建设面临的数字化变革机遇,借助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支撑,围绕打造政法信息化建设示范省目标,制定了政法数字化协同工程规划,全面拓展政法智能应用领域,全面推开单轨制协同办案模式,以“数字卷宗”代替“纸质卷宗”,加快实现刑事案件全流程数字化办案,全省已累计一体化办案超18万件,覆盖率达90%以上。
2017年,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诞生。3年来,首创异步审理模式、打造电子证据存证平台、制定网上诉讼规则,再造诉讼流程,优化诉讼服务,实现了审判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有效促进了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互联网为法治插上翅膀。浙江大力推进“掌上办事”之省建设,全面构建司法与科技深度融合新模式,涌现了网络司法拍卖平台、移动微法院、微法庭、解纷码等集成创新平台,让群众“一次不用跑”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桐乡乌镇,互联网让小镇矛盾纠纷化解在方便的“司法超市”。一台台法律服务自助机可以远程连线,300个调解组织1000多位调解员,实时在线为群众服务。
数字浙江建设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法治浙江建设也朝着“法治中国示范区”新目标同向发力,坚持“利民为本、法治为基、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理念,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勇立潮头,奋力跑出全面依法治省新速度。
(本报赴浙采访组成员:邵炳芳 陈建国 陈东升 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