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探索服务新模式遇事找法成常态

北京延庆畅通乡村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0-11-12 16:31
分享到 打印

开栏语

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法治乡村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新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乡村之路,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全国各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工作要求,勇于探索创新,因地制宜开展法治乡村建设,成效十分显著。为充分反映各地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的经验、成效与亮点,本报自今天起推出“法治乡村建设基层行”专栏,敬请关注。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晨

“咱们先来说说第一顺位继承人都有谁?”“老头子走了就是儿女吧?”这是前不久,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律师邹凯结合民法典中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引导村民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的一幕。抱着孩子的、手拿广场舞扇子的……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乡水泉子村的村民们满满当当坐了一屋子,气氛热烈。

遇事不知道找法曾是基层百姓的普遍状态,为了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北京市延庆区围绕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和冬奥会、世园会筹办等重点工作,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等方面积极作为,助推法治乡村建设。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村民们遇事找法的意识越来越强。

律师“出诊”开特色“药方”

“俺们家出水口留得小,前院邻居不让过。律师,您说这事儿怎么解决?”

“一般建房子都要留滴水,不然怕房子阴了,邻里因为这个闹纠纷挺多。家里房子有红本吗?院子在不在四至里?您简单画个图我看看,告诉我位置和方向。”这是记者在现场看到律师积极引导村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的一幕。在北京延庆珍珠泉乡,这样的场景每周定期出现。大喇叭一响,村民们便陆续聚到乡里的“法律门诊”里“寻方问药”。

“村里的纠纷主要是房屋、遗产、宅基地的事儿。我们是土方法,律师们法言法语更权威、更透彻。”珍珠泉村党支部书记于甫琴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在延庆区,远一点的乡镇距离市区有两三个小时车程,不同问题需要找的专业律师也不同,律师和村民时间错位的情况时常发生。2019年6月起,延庆区创新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律师们每星期来一次,开出‘法律门诊——我来选’的特色‘药方’,力求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

数据显示,自“法律门诊——我来选”开诊1年多来,85名“出诊”律师为18个街乡居民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1399条,法律咨询796次,接听咨询电话10996次,延庆全区受益市民达4.5万余人次。

延庆区司法局副局长卫宏岗说:“一年多来,我们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服务效果,保障机制运行顺畅,围绕民生关切,做好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提升群众的法律意识,唱响‘法治好声音’。”

“线上+线下”服务冬奥小镇

近日,家住冬奥冰雪小镇的两户老邻居谢某和季某因房屋改造闹得不可开交。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各项筹备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延庆区作为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将举办部分赛事,冬奥冰雪小镇就毗邻这里。

得知情况后,张山营镇调委会调解员与“法律门诊——我来选”律师一同走访、调查,了解案情并确定调解方案,历时半个月,前后跑了5次,终于促成两家达成一致意见,老邻居又恢复了往日的和睦。

“村民的生活小事都可能产生矛盾纠纷,多跑几趟,争取矛盾不上交。”张山营司法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司法所开展好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用好村(居)法律顾问,是用“以民为本”的态度对待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通过“望闻问切”,找准法律问题的症结所在,开出最佳“法律药方”,引导当事人合理合法表达诉求,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冬奥冰雪小镇处理矛盾纠纷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据介绍,张山营司法所主动对接服务保障冬奥会筹办工作,持续跟进涉冬奥会合同、协议的合法性审查工作,协助审查高山滑雪各类合同、协议17件。参与西大庄科村提升改造协调会30余次,为冬奥村建设中涉及的征地、拆迁、建设、招商、运营、合作过程提供法律建议30余条。夏都公证处为西大庄科113名村民办理了农转非自谋职业公证,保证了冬奥场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此外,工作人员们还深入冬奥场馆工地、外围村、民宿集中地,由村(居)法律顾问律师现场开展《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讲解,同时开展疫情防控、“四个条例”、宪法等普法宣传教育活动30余场,法治讲座3场次,受教育人数5000余人次。

为了更加深入地开展“法律门诊——我来选”村(居)法律顾问坐班机制,张山营司法所采取“四项”措施开展法律服务工作。通过“线上”和“线下”、“坐诊”和“出诊”相结合的方式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切实解决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为张山营镇群众提供了一个与律师零距离接触的平台,也有效增强了辖区群众的法治意识,营造了张山营镇浓厚的法治氛围,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卫宏岗告诉记者,通过社区广播、宣传单、LED显示屏、新媒体平台等多种途径,实现了线上和线下同频共振,使得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了解法律知识,真正实现法律服务零距离。

进一步扩展“门诊”外延范围

“‘法律门诊——我来选’是通过机制创新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提升效能的成功尝试,效果显著。”卫宏岗总结说,一是更加有力保障了各街乡镇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已为街乡镇党委政府提供咨询845次,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260条,参与接诉即办63次。二是更加有效规范了基层依法民主管理。律师在“出诊”中协助村(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66条,审查村(居)经济类合同113份。三是更加精准地为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法律服务。为村(居)民提供咨询服务7742人次,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1306条,代写法律文书201件,提供法律援助40件。区香水园街道恒安社区孤寡老人家中地板因下水道堵塞被污水浸泡,顾问律师主动上门“出诊”,通过现场调解明确责任和费用承担,并促成同单元住户签订书面协议,使得纠纷圆满化解。

记者注意到,2020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对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北京市加强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等文件,提出到2022年,全市涉农法律法规地方配套保障措施基本完备,涉农执法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司法保障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全面增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民主法治示范村覆盖更加广泛,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2020年,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覆盖率达到15%,2021年达到20%,2022年达到30%。

“下一步,我区将根据上级要求,对该机制继续深化完善,进一步扩展‘门诊’的外延范围,统筹利用好区、街乡镇、村三级法律服务人员,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法律服务更好地普惠百姓贡献延庆经验和力量。”卫宏岗说。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