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培育青少年宪法精神种下法治的种子

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17-12-05 09:54
分享到 打印

  我国有2.65亿在校生,51.2万所学校,这是加强宪法教育、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的重要群体和重要阵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青少年宪法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远性工程。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教育系统坚持从娃娃抓起、从课堂做起,从小培育宪法精神,种下法治的种子。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注重系统性,课程设计打通各学段各学科

  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式。纵向上打通各学段,与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形成义务教育、高中阶段、高等教育全面覆盖、有机衔接的学校法治教育体系。横向上打通各学科,在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在生物等自然学科中挖掘宪法教育的知识点和切入点,努力做到全学科渗透。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统一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程(去年秋季开始已正式投入使用),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专门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集中讲授宪法。深入开展法治教育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知识和人才优势,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法治教育协同创新、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研究等基地,为法治教育走向专业化、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撑。

  二、注重专业性,着力培养培训高水平师资

  专业法治教师缺乏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困难(很多地方没有一名专业的法治教师)。为尽快扭转这一局面,采取了培养、培训、引进三管齐下的办法。

  培养上,深化高校法学专业建设,不断健全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培训上,依托高水平政法类、师范类院校,抓紧布局培训基地。近两年在中国政法大学等三所高校培训了600多名中小学法治教育“种子”教师;引进上,加大力度吸引法学、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同时,拓宽渠道,启动实施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互聘“双千计划”,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兼职、挂职任教,选聘高校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兼职、挂职。

  三、注重实效性,以赛促学增强吸引力

  通过集中开展大赛形式,给青少年学生一个展示、发挥才华的机会和平台,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实际效果证明,这有利于拉近宪法和学生的距离,培养了解、学习宪法的兴趣。

  去年以来,依托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开展两届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累计参赛学生2000多万。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一是大中小学各阶段全覆盖;二是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各区域全覆盖;三是省市县各层级全覆盖。这次大赛还开通了网络海选。教育部官方微信号“微言教育”对活动的两篇报道推荐量达20万。创新比赛形式,采用主题演讲、知识竞答、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增强比赛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我们还专门创作了适合中小学生的歌曲——《宪法伴我们成长》,很多学校作为校歌。

  四、注重体验性,让宪法精神看得见摸得着

  宪法知识的普及、法治思维的养成,实践至关重要,将宪法实践有机融入到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生活,通过“四个融入”,让学生感受到宪法就在身边。

  融入集中活动,自2014年首个国家宪法日以来,连续三年在宪法日开展宪法晨读活动,部长领读,通过网络视频在全国同步开展、同步诵读;隔年组织青少年法治教育课件征集活动。融入管理规则,在制订和修订学生行为规范中,强化学生权利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体现宪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强化高校内部章程建设,让体现宪法和法律精神的章程在高校办学中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目前,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章程制定核准工作已基本完成。教育部联合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整合社会各方优质资源,在全国建设60个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增强学生宪法体验,强化情景式教育。

  我们将在坚持和巩固以往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进一步加大力度。在青少年宪法教育中,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把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附件:

责任编辑: 杨翠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