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上海以良法善治护航小康路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1-05-14 16:28
分享到 打印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 法治日报见习记者 张海燕

  日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新鲜出炉,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常住人口突破2400万。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如何实现全面小康?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深入上海社区乡村,探访上海如何通过提高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快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良法善治护航同心奔小康之路。

  城市改造谋福祉

  “五一”期间,徐汇区武康路一座装饰着粉色蝴蝶结的阳台意外走红。其实,蝴蝶结阳台走红并非偶然。近年来,徐汇区对历史风貌保护区开展精细化治理,著名的武康大楼“修旧如旧”,其他一大批古建筑焕发青春……

  “旧改进展之所以如此顺利,得益于党建引领下的楼道管委会与居民之间的良性沟通,通过召开议事会,解决了修缮过程的一系列问题。”武康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柏祖芳告诉记者。

  这样的基层实践正是法治保障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海通过将旧区改造与保护历史建筑、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有机结合,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的张园,是上海市中心最大的里弄式历史建筑群,但老化的基础设施和狭窄的住宅面积,给社区居民带来极大不便,对该地块的征收改造,是静安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为此,静安区司法局根据业务专长和党组织建设能力,选定5家律师事务所全程为征收提供法律服务,当好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城市改造是多年来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老问题,也是同心奔小康路上的大问题,上海通过提升基层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真正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理念。

  人民乡村气象新

  骤雨初歇,池塘蛙声一片,沿石板桥拾级而上,迎面而来的是黛砖青瓦小雨巷……这里便是位于上海市奉贤区的吴房村,是上海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

  吴房村是上海建设“人民乡村”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上海还有许多其他形形色色平安幸福的小康村。

  在上海市嘉定区,记者见到北管村党支部书记沈彪。他说:“法治是最大的民生,撑起了美丽乡村的‘精气神’。”

  在任34年,他见证并参与了从“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的全过程,并带领北管村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今天拥有各类企业百余家,年收入3200万元、年总产值10亿元的富裕村、文明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

  河道如何治理更见效、集体资产如何打理更增值……这些麻烦事成了基层治理的“拦路虎”。金山区山阳镇中兴村创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宅基议事会”,让这些梗阻变得顺畅。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上海走出了一条国际大都市背景下的“人民乡村”建设新路子,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社会治理现代化

  走进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记者被“法条墙”上的一份展示材料所吸引。这是居民夏云龙的信息员聘书和他手写的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建议在个人所得税法修改时被采纳。

  基层群众意见直通国家立法机关——这在别处并不多见,而对于虹桥街道干部和群众而言,却早已司空见惯。

  现在,像古北社区这样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在上海已全覆盖,这离不开上海构建的“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的治理体系。上海坚持法治与自治、共治、德治相融合,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记者注意到,上海已建成线上线下的普惠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实现全覆盖,“智慧调解平台”正式上线。另外,每个农村培养3名“法律明白人”和1名“法治带头人”,建立“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闭环机制,解决执法普法“两张皮”的问题。

  “让法治更好地成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闪亮名片。”已经成为上海各级领导的共识,这座国际化超大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昂扬姿态,以建设更高质量的“平安上海”“法治上海”为目标,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上行稳致远。

附件:

责任编辑: 杨翠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