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海淀法治政府建设助力“中国硅谷”:检察官一线设“窗口”、律师点对点出“方案”

来源:北京头条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1-06-25 10:07
分享到 打印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高语阳 编辑/赵红信 校对/李建良
   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立案难、取证难怎么办?如何解决大量涉及商业秘密的数据、代码等资产的保密和安全问题?近日,海淀区人民检察院资深检察官在首次“知识产权检察联络站”活动中,对多位科创企业代表提出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2019年7月,中央依法治国办组织开展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2020年海淀区被评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海淀区是北京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辖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被誉为“中国硅谷”。对海淀区而言,充分发挥法治政府建设作用、助力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十分重要。对此,海淀区进行了多项尝试,取得初步成果。

  检察院把窗口搬到企业身边

  2021年3月29日、4月9日,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分别与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署《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并为“知识产权检察联络站”揭牌。

  什么是“知识产权检察联络站”?

  海淀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副主任白云山介绍,海淀区检察院在两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公共服务区域设立“知识产权检察联络站”,指派具有资深办案经验的检察官定期进驻,常态化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为辖区内企业指明维权渠道,解答刑事、民事、行政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联络站更贴近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知识产权保护需求,促进法治服务精准化、常态化、高效化。”白云山说。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知识产权检察联络站”已经举办了企业座谈交流活动。现场对多家互联网科技企业代表提出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解答。

  除了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合作,海淀区检察院还与工商联、互联网协会、版权保护中心等机构开展合作。

  4月底,海淀区检察院启动检企联络“微微”计划。未来,海淀区检察院将与中关村科技园联动,搭建中小微企业合作平台,对辖区内中小微企业、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点对点指引、集中保护。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微微计划的“微”是“微光”的意思。“海淀区拥有大量科技文化企业,孵化出大量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如微光,照亮中关村夜空,而服务科技创新的检察机关就是守护并汇聚微光的后盾。”白云山说。

  专业化团队应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新趋势

  知识产权保护是维护企业发展核心利益的重要内容,海淀检察院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率先推进专业化建设。

  据介绍,2011年4月,海淀检察院率先成立了北京市第一个独立建制的知识产权案件检察处,2019年又在第二检察部内成立相对独立运行的知识产权案件检察专业化办案组织。2021年,海淀检察院按照上级部署要求,以内部综合办案组织的形式成立知识产权检察(试点)办公室。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2011年4月至2021年3月,海淀区检察院共办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641件1240人。

  侵犯知识产权的方式在变化,有些方式甚至处于法律规定灰色地带,应如何应对?

  “犯罪手段的新变化会导致法律字面含义呈现一定的滞后性。”针对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提问,海淀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杜邈说。

  他举例说明,2013年一起案件中,被告人在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销售工程检测类软件的加密锁和软件破解驱动程序,该软件及其加密锁的著作权归属于某股份公司。2015年4月,被告人被法院认定犯侵犯著作权罪。

  “随着科技的发展,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对象已经从软件本身发展成软件的技术保护措施。”杜邈说,上述案件中,被告人售卖的不是软件本身,而是盗版加密锁,利用盗版加密锁避开著作权人的技术保护措施,修改并解除正版软件的加密程序。

  “变相销售他人享有著作权的软件作品,因此,被告人的行为属于刑法上的‘发行’行为,构成侵犯著作权罪。”该案是当年北京市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去年底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明确将“技术保护措施”纳入刑法保护范围。

  杜邈介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日趋网络技术化,开始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网络社交平台”“云存储平台”交互作用实施知识产权犯罪,涉及复杂技术认定和法律适用的新型案件日益增多。2016年4月至2021年3月,海淀检察院办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实施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共计190件457人。

  同时,海淀区检察院已经对网络数字化版权案件、侵犯商业秘密两类案件实现全流程引导。此外,据介绍,海淀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多,学术资源和科技资源丰富,检察院借助社会力量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疑难案件进行“同步审查”,推进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工作,通过技术专家出庭辅助庭审,强化检察机关对专业问题的举证质证能力。

  常态化设立法律服务团服务中小微企业

  在法治助力企业发展方面,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还探访了海淀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海淀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是北京市首家标准化、示范性及全国一流的区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集中受理和解决区域百姓和中关村核心区企业的法律服务事项。

  海淀区司法局副局长谢伟介绍,自2018年9月运行以来,(截至5月底)中心累计接待来访30303人次,电话咨询137553人次,受理指派法律援助案件22988件,办理各类事项17604件。截至目前,海淀区已经建成覆盖全区域、全业务法律服务实体网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4月,中心成立“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团”,20多家律所的1000余名律师加入其中,推出在线直播课程、协助企业制定复工复产计划、为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法律服务包等。

  谢伟介绍,在疫情期间产生的劳动用工、合同管理、复产复工措施制定等问题,让一些企业“感觉摸不着头绪”。由专业的律所为这些企业量身制定意见书,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复工复产。

  再例如,在疫情期间,线上视频取得良好收视效果,但是又引发了严重盗版盗播侵权行为。法律服务团为这些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监控及盗版肃清专项法律服务。针对反复肃清不下线的、严重的侵权行为,专业律师利用线上的证据保全方式,及时对关键证据进行保全。

  “就是为企业提供最直接的法律服务。”谢伟说,“现在这项服务已经常态化,成为我们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一个常设平台。”

附件:

责任编辑: 杨翠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