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高墙外,有这么一个“摆渡人”

来源:司法部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1-11-15 14:56
分享到 打印

  “呦!这就是监狱啊?”

  没等身后的大铁门完全闭合上,刚走进来的宋某便轻佻地朝着操场和绿化带比划,满口的挑衅:“条件还不错!比看守所大多了!”

  “行啊!既然今天你心情这么好,那就好好转转!”一旁的胡丽雅笑了,她朝身边的同事暗中使了个眼色。

  同事马上会意,走到宋某旁边说道:“来,今天我就当你的‘专属导游’了,专门给你讲解!”说罢,便同监狱警察一起,带宋某走进了监区。

  “胡科长,你是不是故意针对我?”

  宋某,是一个让胡丽雅头疼的社区矫正对象。自从她成为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科科长以来,还极少遇到这样的“刺头”。

  宋某因聚众斗殴,犯寻衅滋事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在天河某社区接受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这四类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矫正刑罚。但,宋某显然没有珍惜“高墙外”的改造机会。

  

    胡丽雅为广州市司法社工授课

  第一次去司法所报到时,宋某不但没认识到自己错误,还嚣张跋扈气焰十足;每周到司法所接受集中教育,几乎没有准时到过;连需要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学习的课程,他连续几次没有完成……

  鉴于上述行为,天河区司法局按规定给予他警告处分。社区矫正法规定,被警告两次仍不改正,便会被收监执行。“你们吓唬谁呢!”他嘴上总挂着这么一句话,不以为然。

  不敬畏法律法规、不珍惜改造机会,这样的社区矫正人员让胡丽雅和同事们无比着急。“必须开展一次‘震撼教育’了!”在一次工作会上,胡丽雅拍着桌子说,“就让他亲自去高墙里看一看!”

  大巴车载着几十名社区矫正对象,行驶在通往某监狱的路上。窗外的景色逐渐清冷起来,但车内却“热闹非凡”。一路上,宋某和前后座交头接耳,说笑不停。

  “胡科长,你是不是故意针对我?”

  正在安排教育参观路线的胡丽雅,被突然在耳边冒出的话吓了一跳。一回头,发现宋某不知什么时候来到她身边了。

  “为什么我们所里别人都不去,只让我去?”声音虽小,但宋某的话不依不饶。

  “正常活动,有什么针对的!”胡丽雅笑了,她顿了下,一字一字地说,“至于为什么叫你来,你自己应该最清楚。”

  进入监区之后,宋某在其“专属导游”的陪同下,参观了监舍,体验了队列训练、会操,听了监狱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最后还观看了视频《服刑人员的一天》。

  “来的时候还叽叽喳喳,现在他咋不说话了?”在返程的路上,宋某低着头,抠着手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里没再说一句话。“看来是被‘震撼’到了!”胡丽雅笑道。

  确实如此,在这次“震撼教育”之后,宋某对社区矫正多了敬畏之心,按规定完成各项矫正任务,顺利地渡过了矫正期。

  “我现在忙,有事找秘书!”

  相对于让社矫对象服从管教、畏法守法而言,难的是人心和善良的回归。

  陈某,男,因犯单位行贿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作为多家企业负责人的他,自认为见识过大风大浪,在开始接受社区矫正之初,悔错和配合积极性都不高。

  某次集中教育时,他又没能及时到场,司法所工作人员按例马上对他进行了电话确认,但没想却等到“我现在忙,赶不过去!有事你找我秘书去吧!”这样一句话。

  某次,陈某交了一份思想汇报,但是被眼尖的工作人员一眼就发现了漏洞——汇报内容和落款笔迹竟然不一致!经询问,原来是陈某让秘书代写的。

  

  胡丽雅耐心指引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社工服务

  “他这么自以为是,估计‘震撼教育’作用不大,我们为他要量身定做矫正方案……”业务会上,胡丽雅和司法所长刘斌针对如何解决陈某不服管的问题开展了讨论。

  刘斌认为,陈某社会经历虽然丰富,但个人金钱观较重,且深入接触底层社会的机会较少、社会责任感相对欠缺,这也是其犯罪的根源之一。

  “你们发现没,就咱们安排他参加的几次公益活动来看,他对老人和孩子好像特别有爱心,也许咱可以朝这方面使使劲。不吃硬的,咱就来软的!”胡丽雅深思了一会说。既然“利己不利他”,那就从社会责任感入手。

  从那以后,胡丽雅在陈某必须定时参加的公益活动中,特意安排他对1名鳏寡独居老人和1名特困残障儿童进行定向个案跟踪帮扶,直到其矫正期结束。

  也许是感觉到自己被他人和社会需要,那个“目空一切”的陈某真的变了。他会定期照料这位腿脚不便且及几乎无法自理的老人起居生活,并带她去医院看病;父母双亡的残障儿童也竟然喜欢上了陈某,缠着陈某给他讲故事。

  一场特别的社会体验,让陈某重新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建立更加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社区矫正期限即将届满时,陈某主动向社区提出要为那位老人和儿童进行爱心捐助,捐款共计3.8万元。

  高考前,她把刀插进了男人左胸

  “你这个母亲有没有责任心!孩子在这个年纪,应该是你保护她!她是怎么犯罪的,你不知道吗!”胡丽雅满脸通红,她显然着急了;对面的妇女低着头。另一个屋里,未满18岁的社矫人员小星(化名)正在社矫专干欧阳群英的怀里哭泣。

  那时候,提起小星,胡丽雅和欧阳群英的心都是痛的。2013年,小星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让她们心痛的不仅仅是一个花季少女走上了犯罪之路,而是罪行背后的故事。

  小星的父母从小便离异了,她一直跟着母亲生活。在小星的记忆里,妈妈前后有过许多男友,她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让她无法忍受的是,妈妈最近这个男友竟然经常家暴。在那个男人又一次恣意发泄之后,母亲选择了报警。为阻挡男人离开,小星和男人发生了冲突,她手中的水果刀插入了男人的左胸,致使男人重伤……此时,距离她高考,仅剩大半年。

  

  胡丽雅到社区矫正对象家中走访

  头几次来司法所接受教育时,小星一直在哭,哭得胡丽雅和欧阳群英的心隐痛。她们都已是孩子的母亲,特别是欧阳群英,她的儿子和小星同龄。“这就是我自己的孩子,小星的事我管定了!”

  胡丽雅和同事反复商量,大家认为小星的主观恶性不高且认罪态度好,犯罪动机部分源于原生家庭。他们定下了三个工作方向:一、不能耽误学业,要顺利参加高考,不能因为一个案子毁掉孩子的一生;二、小星已经产生抑郁倾向,需要进行心理介入;三、要从根源入手,修复其家庭关系。

  说干就干!考虑到小星是未成年人,胡丽雅和同事为其“量身定做”个性化矫正方案——同学校进行联手,在保证学习的同时,加强她的法治意识、监督她的行为;减免了社区服务和集中教育学习;开展心理辅导,防止其自残倾向;和小星母亲等家庭成员谈话,尽力修复家庭和社会关系。

  2014年7月的一天,胡丽雅和欧阳群英刚进单位,急促的电话声就响起,电话那头是她们再熟悉不过的“女儿”的声音:“我考上大学啦!我要第一个告诉你们!”电话这头也一样雀跃,她们知道,“女儿”的新人生要开始了。

  一年过的飞快,顺利解除矫正的小星,每逢暑假寒假还会来到社区的服务站做志愿者。“忙碌也很开心!我在这儿,才有家的感觉!”她说。

  2017年,刚毕业的小星又来了。“这次,我可不走了!”她参加社区公益岗位的考试,扎根在了她爱的地方。“这算不算‘反哺’啊?”小星笑着撒娇。看着她浅浅的梨涡,胡丽雅努力回忆第一次见面时她不停抽泣的样子,但好像记不得了。

  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2019年全国十大法治人物、《平安中国之守望者》电影原型人物……面对获得的荣誉,胡丽雅觉得收获最大的是灵魂的充实。

  “‘每一个镌刻着爱与善意的灵魂,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摆渡人’,这是小说《摆渡人》中的一句话。”她说,“给犯错的人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我只想做好一个‘摆渡人’!”

  采写丨司法部新媒体工作站 赵亚琼

附件:

责任编辑: 朱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