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留声精彩乐章 唱响美好未来
——写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之际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2-03-14 09:39
分享到 打印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题:留声精彩乐章 唱响美好未来——写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之际 

  新华社记者孔祥鑫 郑直 罗鑫 夏亮

  3月13日晚,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一部巨大的“留声机”出现在国家体育场中央,此刻的“鸟巢”宛如一个绚烂的人生舞台。一幕幕动人的赛场瞬间化作一个个跳动的美妙音符,组成一首首难忘的精彩乐章,回荡在灿烂星空,唱响美好未来。

 

  3月13日晚,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九天的冬残奥赛事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标注了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新高度。这并非告别的时刻,而是崭新的起点,人们相约共建一个“一起向未来”的美丽新世界。

  中国书写历史,世界共享此刻 

  3月12日的“冰立方”,国旗舞动,歌声嘹亮。中国轮椅冰壶队卫冕成功,再夺冬残奥会冠军,队员们振臂高呼、喜极而泣。这是属于他们的金色瞬间,更是属于中国残奥代表团的荣耀时刻。

  从2002年盐湖城冬残奥会首次派团参赛,到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取得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再到北京冬残奥会以18枚金牌和61枚奖牌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名,中国残奥代表团用实力和成绩诠释了本届冬残奥会会徽“飞跃”的含义。屡屡为中国轮椅冰壶队投出制胜一击的四垒王海涛不禁感叹,这一切都源于祖国的强大!

 

  3月12日,中国队选手张明亮、闫卓、陈建新和王海涛(从左至右)在北京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决赛夺冠后庆祝胜利。新华社发(胡星宇摄) 

  每一次都是书写历史,每一刻都在创造奇迹。中国残奥运动员们从本届冬残奥会的第一天起就频频改写纪录、制造惊喜。

  ——在张家口赛区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中国选手刘子旭在开赛首日夺得残奥冬季两项男子短距离(坐姿)冠军,为中国队摘得冬残奥会历史上的第二金、冬残奥雪上项目和个人项目的第一金;开幕式旗手郭雨洁在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站姿)比赛中夺冠,为中国队夺得冬残奥会历史上首枚女子个人项目金牌。

  ——在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中国选手张梦秋先后在残奥高山滑雪女子滑降(站姿)、女子超级大回转(站姿)等项目中夺得两金三银,成为本届冬残奥会夺得奖牌最多的中国运动员。

  ——在北京赛区的国家体育馆,中国残奥冰球队4:0战胜上届冬残奥会季军韩国队夺得铜牌。这支2016年初组建的队伍首次参加冬残奥会就登上了领奖台。

 

  3月6日,冠军中国选手刘子旭在北京冬残奥会冬季两项男子短距离(坐姿)奖牌颁发仪式上。新华社记者贾浩成摄 

  在参加北京冬残奥会之前,中国残奥代表团仅在上届冬残奥会取得了一枚金牌。在很多人看来,中国队在本届冬残奥会取得的成绩有些“令人难以置信”。

  看似意想不到,实则意料之中。“残疾人积极参与(冬季)体育项目,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表示,“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有了更多的条件去关心和支持。中国残疾人又非常自强不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毫无疑问,我们取得了成功。”

  中国残奥代表团创造了历史,中国也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的冬残奥会。

  作为此前巴西代表团的一员,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曾参加过北京2008年残奥会。不管是防疫政策、场馆条件、无障碍环境,还是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贴心服务,本届冬残奥会都给帕森斯留下了深刻印象。

 

  3月1日,国家体育馆看台席的无障碍坐席。新华社发(胡星宇摄) 

  “如果说北京2008年残奥会永久改变了夏残奥会的举办方式,那么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也将把冬残奥会的办赛水平提升到新高度。”帕森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作为东道主,中国通过提供最好的平台、最流畅的运行和最体贴的服务,让残奥运动员更好地发挥。而残奥运动员通过在赛场上的表现,激励并改变着整个世界。”

  赛场亦如人生,梦想铸就传奇 

  中国轮椅冰壶队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再次夺冠,书写新的传奇。除了胸前金光闪闪的奖牌,队员们无比坚毅的眼神令人为之动容,充满激情的呐喊让人热血沸腾。自信、乐观、幽默、风趣……队员们在赛场上的表现,也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18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后,我高位截瘫了,这让我一度意志消沉。”中国轮椅冰壶队的陈建新说,“练习冰壶让我重拾生活的希望,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拼搏。我决定直面艰难困苦,让进取代替沉沦,让振作代替失意。”

  在北京冬残奥会残奥冰球铜牌争夺战中,身披17号战袍的申翼风打入两球,为中国队锁定胜局。

 

  3月12日,中国队球员申翼风(右)在北京冬残奥会冰球铜牌赛中进攻。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6岁时,一场意外让申翼风失去了双腿,曾经调皮好动的小男孩变得沉默寡言。冰球运动像一束光,照亮了这位“折翼男孩”的梦想。“冰球运动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在团队协作中,我的性格越来越开朗。”申翼风说,“到世界各地比赛开阔了我的视野,我越来越热爱这项运动。”

  体育总是带给人们希望和梦想,赋予人们胆识和魄力。“勇气、决心、激励、平等”——这不仅是残奥运动价值观的核心,更是广大残疾人的座右铭。在梦想旗帜的引领下,没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没有什么阻碍不可逾越。

  作为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的礼仪人员,来自北京建筑大学的甘亚佼与残疾人参演人员长期一起训练和联排。在和许多残疾人朋友的朝夕相处中,甘亚佼深受震撼。

  “闭幕式参演人员中有不少残疾人,他们有悦耳动听的歌声,有整齐划一的动作……他们用勇敢之心点燃生命之火,以自信人生绽放独特光彩。”甘亚佼说,“我也收到了许多残疾人朋友的赞许和祝福。他们甜美的微笑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北京冬残奥会不仅是残疾人运动员的体育盛会,更是广大残疾人的梦想舞台。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前后,一系列活动让残疾人朋友共享盛会、感悟人生。

 

  3月4日,火炬手刘岩在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活动中。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北京市残联联合东城区残联共同发起“我和冬残奥有个约会”微视频作品征集大赛,通过拍摄录制残疾人心中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表达美好祝福;在“打卡雪容融,期盼冬残奥”主题活动中,残疾人朋友通过亲身体验软陶、烘焙等工艺,制作自己心中的吉祥物“雪容融”……

  “人生一定要有梦想。如果我还有想做的事情,就一定会排除万难去实现。”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彩排中,一次意外让承担独舞任务的刘岩在未来的人生中只能与轮椅为伴。巨大的打击并没有击垮刘岩,反而让她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

  14年后,北京冬残奥会开幕之际,刘岩已经成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全国青联常委。成为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让刘岩实现了曾经擦肩而过的奥林匹克梦想。“奥运会不只是在探索体能,更是一种精神的提升,是一种对梦想的追求,这非常伟大。”刘岩说,奥运梦想激励她战胜不幸,笑对人生。

  残健平等融合,人类守望相助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曾经获得4枚残奥会金牌的视障运动员李端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高擎“飞扬”火炬走上点火台,几番摸索,均未成功。此时,一声响亮的“加油”声划破国家体育场“鸟巢”寂静的夜空。在全场观众的呐喊鼓劲声中,李端稳稳地将火炬插入主火炬台“大雪花”之中。

 

  3月4日,最后一棒火炬手李端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摸索火炬嵌入的位置。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在开幕式导演沈晨心中,这一幕体现了主创团队一直呼吁的残健共融、团结友爱。“我想,运动员也是听到这声加油和大家对他的鼓励,激励他突破了自我——这就是团结,这就是大家共同完成的壮举。”

  “通过残奥运动,构建包容性世界”——这是北京冬残奥会的美好愿景,更是全世界的共同心愿。残疾人目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体育运动旨在消除对这一群体的歧视,共同迈向平等相处、残健融合的美好明天。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大国之诺,一诺千金。北京冬残奥会筹办之初,北京冬奥组委便一直坚持“两个奥运同步筹办”的原则,坚持场馆无障碍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从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可触可使用的坡道、盲文、无障碍卫生间,到智能化无障碍服务平台,再到新闻、体育赛事转播的手语播报系统,北京冬残奥会的无障碍设施和无障碍服务得到广泛认可,彰显着东道主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为打造无障碍环境,除了北京冬残奥会对三个赛区的基础设施做出数十万处提升外,全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有81%的出入口、56%的服务柜台、38%的厕所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中国8500万残疾人将从中受益。

  “如此周到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不仅带给人们温暖和感动,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社会、经济、文明和人民的观念都在发生着巨变,残疾人事业也是相伴而行。中国切实履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所有残疾人平等参与各项运动,共享中国发展成果,这带给残疾人很大鼓舞。”

  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莱亚娜·罗德里格斯表示,除了硬件的无障碍之外,文化和观念的无障碍更显珍贵,“让残疾人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在这方面北京无疑给下一届冬残奥会的东道主设立了标杆”。

  开幕式上,象征团结、友谊、共融的“同心圆”概念贯穿始终,它与寓意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理念的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一脉相承,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梦想。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银河。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寓意“光明、勇敢、平等”的冬残奥会火炬缓缓熄灭,但人们心中的火焰却永远熊熊燃烧。这束火焰将聚起全球携手合作之光,映照一个更团结的世界、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参与采写:姬烨、汪涌、王君宝、邰思聪、李典、张骁)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