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民主与法制网记者张晓娜
在山东省烟台市政府信访接待大厅,人们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山东三和德通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杨希勇。
2006年,杨希勇开始协助信访部门接待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群众来访,后来他又组建律师团队常态化入驻政府信访接待大厅,设立以他个人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2020年12月5日,杨希勇走进烟台市芝罘区华润双城汇项目工地开展志愿普法宣传活动。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杨希勇已义务接待群众来访3840多人次,累计为3000多名农民工协调发放工资上亿元,大家称他是“不在编的信访干部”“农民工的好兄弟”。
这些年,杨希勇做得最多的就是群众工作。问其坚守至今的原因,他告诉记者:“1992年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我想能为国家、社会和老百姓做点什么?我决定要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回报社会,履行社会责任。”
从那时起,杨希勇就把“服务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律师、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山东省司法厅记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杨希勇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山东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工人先锋号”。日前,杨希勇获得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以法治担当化解纠纷
“老百姓来这里,一定是有急事难事。只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才能够把矛盾化解好。”多年来,他摸索创建了“急、稳、义、法”群众工作法,只要群众有诉求,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甘做社会治理“防火墙”,以法治担当化解纠纷。
市民牟女士的车辆被电线杆砸中,相关单位对电线杆和光缆产权说不清楚。她十分着急,来政府信访接待大厅求助,恰好碰到杨希勇。杨希勇当即就跟她去了现场。
为了寻找责任方,杨希勇不得不采取笨办法,沿着光缆走向,连爬了几个楼顶。牟女士吓得直跺脚:“快下来吧!杨律师,太危险了!”最终,杨希勇踩在两栋楼之间的暖气管道上,从一个电缆连接处找出了真相,进而找到责任方,一场引发群众关注的“杆脆脆”事件得以顺利化解。
后来,杨希勇告诉记者:“说实话,当时我也是第一次‘飞檐走壁’,往下一看,我也眼晕,但我不能说‘难’。”
在烟台市政府信访接待大厅,杨希勇和他的律师团队为来访者答疑释惑,对疑难信访事项的答复、复查、复核出具法律建议书,参与信访积案化解听证会、调解会,积极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看到矛盾化解了,群众眉头舒展了,他内心由衷地感到欣慰。
以法治力量为民解难
农民工也是杨希勇接触和服务较多的群体之一。这些年,他以法治力量为民解难,针对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款甄别难题,创建“纯民间仲裁”工作模式,取得较好效果。某工程项目230多名农民工访求工资近千万元,各方对农民工工资、第三方审计各执一词,杨希勇大胆采取“人工费审计+双市场询价+第三方盲评”方式来确定农民工工资,促使各方握手言和,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落地落实。
每年岁末年初是农民工讨薪的高发期。2019年春节,来自江苏、河南两省的百余名农民工还在为追索工资而四处奔波。临近春节前,烟台连续几天大雪,党委政府非常关心这件事,指派杨希勇前去协调。
到工地后,杨希勇发现工棚里面冻得像冰窖似的,他自我介绍:“我是来帮大家的。”但他清楚地看到农民工那“半信半疑”的眼神。经验告诉他,“做”比“说”更重要。他本来想去找发包方对账,可是前脚刚离开,后脚工棚就被断了电。工人们火了。面对农民工的质问,他一瞬间觉得委屈。但还是毫不犹豫调转车头回到工棚,说服了施工单位重新送电,这才稳住了局面。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断电情况,他索性住在这个工棚里对账,和农民工一起啃面包,睡在大通铺上。实在冻得不行,就绕着工棚跑两圈。工人们一看他还真的住下了,就渐渐地把他当成了“主心骨”。经过连续3个昼夜的对账和谈判,最终74万元的工资顺利到位。拿到工资,工棚里一位农民工满脸喜悦,满眼泪水,给了他一个意外的大大的拥抱。
他积极参与“尊法守法·携手筑梦”等公益法律服务420多场,惠及群众3万多人次。2020年11月,杨希勇登上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总结会讲台,推广典型经验。
杨希勇被誉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主心骨”、冲在一线化解疑难信访的“好智囊”,荣登烟台市委“为民服务标兵榜”。
以法治智慧促成果转化
在帮助弱势群体维护权益的同时,杨希勇也尝试将法治实践中的案例和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以及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2015年,杨希勇挂职任教,创建了真实案例设疑法、双向交流引导法等法学教育的新模式,实现了法院真实庭审首次走进鲁东大学、仲裁真实庭审首次走进省内高校,创新了法律诊所课程的教学模式;他创建“1+N”法律合作共建机制,常态化把农民工和信访群众请进大学讲堂,与法学教授、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已化解20多起疑难信访“硬骨头”,开辟了化解疑难信访案件新路径,入选2021年烟台校地融合发展项目。
杨希勇担任省、市、区三级政府法律专家和法律顾问。他以社情民意为基础,完成山东省法学会《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重大课题;参加《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条例》专家论证会,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等建议被采纳,促进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律师专业优势,以宪法、民法典等为题开展法治宣讲163场,常态化对省、市政府146件地方性法规规章提报上万字的意见建议,从源头上为老百姓代言。
扎根基层服务千家万户,坚守一线传递百姓心声。他把初心融入群众,把担当刻在大地,把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真正送到群众的心里,传递真善美,不负新时代。杨希勇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