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杨希勇:情系桑梓为民维权解难 担当道义践行法治信仰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2-09-22 15:54
分享到 打印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胡建霞

  “在律师岗位上,能够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为农民工和困难群众维权解难,我乐在其中。能处理一件事,化解一个矛盾,我觉得无比幸福。”这个说起话来有着浓厚的烟台口音,洋溢着真诚淳朴的笑容,总是给人一种温暖和心安的律师,便是近日获得“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山东三和德通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希勇。

  1992年,杨希勇通过自学考试并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书。从一名钳工到一名律师,一路走来,他感恩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以及身处困境时热心人给予他的真情帮助。为此,他常怀一颗“情系桑梓报春晖”的公益心积极回馈社会。

  27年执业生涯中,杨希勇有着“多种身份”: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怀着“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初心,坚持为农民工和困难群众“代言”发声;他是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提出了涉及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代表建议20余件;他是一名律师,多年来坚持义务参与基层信访矛盾化解工作,为来访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不在编的信访干部”。

  迎难而上的党员先锋

  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杨希勇带领党员律师在政府信访接待大厅设立党员示范岗,以党建引领劳模创新工作室,注重“法、理、情”的融合,创新社会工作方法,传递法治温度,将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化解在萌芽,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19年5月,烟台市民牟女士的车被电线杆砸中,在寻求权益保护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对电线杆和光缆产权归属一时间难以说清楚。牟女士十分着急,来到政府信访大厅求助,恰巧碰到杨希勇在值班,他当即陪同牟女士赶到现场。

 

  杨希勇(左)在现场确认电缆产权责任方。

  为寻找责任方,杨希勇决定采取笨办法,沿着光缆走向,顺着附近几座楼爬窗户、上楼顶、理电缆。牟女士吓得直跺脚:“快下来!太危险了!”在他的坚持下,最终在两栋楼之间的暖气管道上,从电缆连接处找到了关键标识,确定了责任单位。由此,一场引发群众关注的“杆脆脆”事项得以顺利化解。

  “老百姓的事没有小事,群众来访肯定是急事、难事,但是我不能说难,不能凉了老百姓的心。只要能通过电话解决的,我马上就打电话,需要出去协调的,咱马上就出发。”杨希勇说道。在接待群众来访中,他总结了一套“急、稳、义、法”群众工作法,即面对群众急切的烦心事,首先自己要做到“急”,即“急”字当头,把老百姓的难当成自己的难;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时,要讲一个“义”字,具备勇于担当的精神;与此同时,要强调一个“法”字,只要是群众的合法权益,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去维护。

  “党员律师,要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让违法者受到惩罚,让受害者直起腰杆,才能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杨希勇说道。只要群众来访,他都会主动亮明党员律师身份,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近年来,他带领党员律师团队累计接待群众来访3840余人次,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当好信访群众的“咨询员”和“引导员”;出具信访答复建议书450余份,妥处信访积案120余起,当好信访部门的“服务员”和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主心骨”

  岁末年初是农民工讨薪的高发期。2018年春节前夕,来自江苏、河南两省的百余名农民工还在为追索工资而四处奔波,杨希勇接到有关部门指派后前去协调。来到工地后,他发现项目存在转包纠纷,劳务公司失去了联系,所有证据只剩下工人的流水账。

  当时,烟台接连下了一周的大雪,工棚里冻得像冰窖一般。他本想去找发包方对账,可是前脚刚离开,后脚工棚就被断了电,工人们瞬间火了。面对农民工“质问”的口气,他毫不迟疑地调转车头回到工棚,说服了施工单位重新送电,这才稳住了局面。

  为避免再次发生断电情况,杨希勇索性留在工棚,与工人同吃同住,工人们一看他还真的住下了,就渐渐地把他当成了“主心骨”。经过连续三个昼夜的对账和协调,最终建设单位同意依据工程造价审计结论,垫付74万元的工资,百余名农民工顺利拿到了自己的血汗钱。

  “农民工讨薪案件难点之一是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混同,而工人们往往不愿意打官司。”为此,杨希勇创建了“纯民间仲裁”工作模式,促成争议各方同意以第三方工程造价审计结论作为农民工工资发放依据,破解工程款与农民工工资甄别难题。

  既要为农民工直接化解薪酬争议,更要授之以渔。他常态化地带领律师团队把更多精力用在了平时进工地普法,面对面满足法律需求,从源头上提升农民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杨希勇(左一)在“律师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农民工核算工资引导依法维权。

  2020年年底,某重点工程230余名农民工访求工资近千万元,各方对农民工工资第三方审计各执一词,杨希勇大胆采取“人工费审计+双市场询价+第三方盲评”方式来确定农民工工资,打造了“纯民间仲裁”升级版,最终促使各方握手言和,实现了重点工程农民工工资的动态清零,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落地落实。近年来,杨希勇义务帮助农民工讨薪近亿元,惠及职工群众3万余人。2020年11月,他登上中华全国总工会、司法部、全国律协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总结会讲台,推广相关典型经验。

  建言献策的“好智囊”

  作为“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杨希勇坚持从源头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对倾向性和苗头性案件采取标本兼治和前瞻性的处理方式。为了让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维权事项得到法律帮助,他对省、市政府发布包括《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在内的146件地方性法规、规章提报了上万字意见及建议,其中“保障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权利”等多条建议被吸收或采纳。

  “对于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摒弃‘就案办案’的惯性思维,需要通过参与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制定、修改等顶层设计推动矛盾纠纷从源头化解。”杨希勇认为,律师要深入基层倾听百姓心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地方立法献计出力,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杨希勇(左二)带领律师团队进工地普法。

  作为基层人大代表,杨希勇常年深入一线体察民情、汇聚民意,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提炼成一件件沉甸甸的建议。他先后提出“设立农民工服务中心”“保护外卖员合法权益”等建议73件,各承办单位均给予了积极回应。他建言“将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纳入保障房体系”,烟台出台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大学生房屋租赁保障政策,被作为市人大“推动民生改善”代表建议办理成效之一。

  杨希勇常年担任省、市、区三级政府法律专家和法律顾问,以社情民意为基础,完成山东省法学会《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重大课题;参加《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条例》专家论证会,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等建议被采纳,促进全省新旧动能转换。

  怀着一份对法治的坚定信仰,杨希勇一路走来始终步履铿锵。他秉持“以所学为民解难,以助人回馈社会”的信念,以铁肩担道义,以脚步丈量民情,以真情播撒法治阳光,以律师之专业报桑梓之恩情。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始终奋战在法律服务的最前线。执业27年来,杨希勇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以他个人命名的杨希勇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山东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工人先锋号”。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