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越
9月2日,司法部举行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模范表彰大会。297个集体被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347名个人及146名个人被分别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劳动模范代表杨希勇,是山东三和德通律师事务所律师。从2006年开始,杨希勇协助信访部门接待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群众来访,后来组建律师团队常态化入驻政府信访大厅,设立了以他个人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近年来,他义务接待群众来访3840多人次,参与信访积案化解听证会、调解会150多场,累计为3000多名农民工协调发放工资上亿元,被称为“不在编的信访干部”“农民工的好兄弟”。
只要群众有诉求,杨希勇都会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
市民牟女士的车辆被电线杆砸中,相关单位对线杆和光缆产权推诿扯皮。她十分着急,来政府信访大厅求助,恰好碰到杨希勇,他当即就跟着去了现场。为了寻找责任方,他采取笨办法,沿着光缆走向,连爬了几个楼顶。牟女士吓得直跺脚:“快下来吧!太危险了!”最终,杨希勇踩在两栋楼之间的暖气管道上,从一个电缆连接处找出了真相,一场引发群众关注的“杆脆脆”事件由此得以顺利化解。
2015年,杨希勇挂职任教,创新了法律诊所课程的教学模式,常态化把农民工和信访群众请进大学讲堂,与法学教授、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已化解二十多起疑难信访“硬骨头”,以此创建的“1+N”法律合作共建机制,创新化解疑难信访积案新路径,入选校地融合发展项目。
岁末年初是农民工讨薪的高发期,有一年临近春节前,烟台连续几天大雪,百余名农民工还在为追索工资而四处奔波,杨希勇受指派前去协调。
他来到工地,发现工棚里面冻得如同冰窖。当杨希勇自我介绍“我是来帮大家的”时,他清楚地看到农民工眼神中的“半信半疑”。杨希勇本来想去找发包方对账,可是前脚刚离开,后脚工棚又被断了电,工人们火了。面对农民工的质问,杨希勇也一瞬间觉得委屈。但他毫不犹豫地调转车头回到工棚,说服了施工单位重新送电,这才稳住了局面。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断电情况,杨希勇索性住在这个工棚里对账,和农民工一起啃面包、喝凉水,睡在大通铺上,实在冻得不行,就绕着工棚跑两圈。工人们一看他还真的住下了,就渐渐地把他当成了“主心骨”。经过连续3个昼夜的对账和谈判,最终74万元的工资顺利到位。
杨希勇还创建了“纯民间仲裁”工作模式,破解农民工工资与工程款甄别难题。某工程项目230多名农民工访求工资近千万元,各方对农民工工资第三方审计各执一词,他大胆采取“人工费审计+双市场询价+第三方盲评”方式来确定农民工工资,促使各方握手言和,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落地落实。积极参与“尊法守法·携手筑梦”等公益法律服务320多场,惠及群众三万多人次,帮助农民工讨薪和避免经济损失等近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