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乡村盛开法治之花——云南省法治乡村建设见闻

来源:《紫荆》杂志 发布时间:2023-09-19 15:05
分享到 打印

《紫荆》杂志记者 庄蕾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近日,司法部“2023年法治乡村基层行”云南站采访活动举行。采访团走进云南省多个乡村,了解当地法治乡村建设情况。

  近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法治乡村建设,在科学立法保善治、执法司法促公正、全民普法筑基石和提升服务解民忧上精准发力,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建好“法律明白人”队伍,直面问题、直插基层、扎实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正在形成。2022年度人民群众对全省法治建设综合满意率达到97.77%并创历年新高。折射出法治乡村建设在云岭大地取得明显成效。

“文艺+普法”

让法律知识入脑入心

打歌普法活动现场

  “朋友小伴在一起,麻将三公干不得;打架斗殴么干不得,干了你会后悔呢……”在大理州漾濞县苍漾公园,一支独特的打歌队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他们穿着民族服装,戴着“普法宣传服务队”绶带,唱着彝族普法宣传“调子”,跳着彝族“打歌”——他们是彝族普法打歌队。

  近年来,漾濞县在普法过程中注重“乡土化”“娱乐化”“群众化”,将普法内容改编成不同的山歌,在打歌过程中传唱,通过轻松愉快的形式寓教于乐,实现普法工作和法律知识的入脑入心。各乡镇中小学创新思维用打歌代替课间跳操,把彝族文化和普法知识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中,不断提升中小学法律意识和法律自觉。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云南省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将法治文化与以文艺展演的形式相结合,让群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增强了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大本曲”是白族特有的传统曲艺,在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记者见到大本曲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福坤一家正在演唱强基础补短板普法大本曲作品《普法强基就是好》。作品共分为《普法强基是什么》《家庭和睦万事兴》《乡亲邻里和为贵》《校园霸凌不可取》《圈子文化危害大》《普法强基就是好》六个曲目,唱腔采用原汁原味的白族大本曲唱腔,包括高腔板、琵琶调、道情调、泥鳅调、麻雀调等。演员以说唱加情景表演等艺术表演形式,向群众传播法律知识,让普法活动形式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

  花灯是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8月16日,一场“祥云花灯说普法”系列节目在大理州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民族团结广场上演。“我们根据祥云当地的文化特点,结合普法示范点的创建,以及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特点,设计了这种普法方式。”“祥云花灯说普法”系列节目的编剧杨春平告诉记者,“祥云花灯说普法”把民法典、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的知识点结合在歌舞当中,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深受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祥云县积极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结合民族特色推出少数民族语言普法项目,创造山歌调子、花灯剧、广场舞等普法节目,做优“流动小舞台”品牌,以“法治+文艺”的形式,开展“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普法强基建设法治云南”主题文艺演出,年内共开展文艺演出活动20余场。

  丽江市坚持将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与普法宣传相结合,推出《“披星戴月”普法强基补短板》、“普法阿普”、纳西语说唱普法短视频和彝文《普法进万家》系列读本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通俗易懂的普法产品。古城区和玉龙县均运用纳西语编排成纳西快板等形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利用纳西族“三多节”、傈僳族“阔时节”、彝族“火把节”等少数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及华坪芒果丰收节等时间节点,运用“五用工作法”向民族群众进行普法宣传。

  此外,丽江还发动社会力量,提升群众参与普法自主性。切实推动法治文化与书法、歌曲等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激发群众参与普法的自主性。发挥文艺宣传队作用,采取编唱法治歌曲、法治小品等节目结合“三下乡”活动,在全市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7万余名“法律明白人”

解难事促和谐

  “法律明白人”李斌为村民调解因房屋滴水排污问题引发的纷争

  “有矛盾,找胖金花。”这句话在大理市大理镇五华社区口口相传。大家口中的“胖金花”就是“金花调解室”的李雪娟。2022年李雪娟被选聘为“法律明白人”。她长期调处社区内婆媳、邻里、劳资、土地等纠纷,在她的调解下,矛盾双方常常“化敌为友”。此前,五华社区居民梅某因为家庭财产问题想去法院起诉弟弟。李雪娟了解情况后主动进行调解,经过几轮耐心调解,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纠纷问题,还解开了兄弟的心结。多年来,李雪娟成功调解各类纠纷不下300起,在调解中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引导法律服务500余件。

  这是云南省为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动“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实施而开展的培养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加大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力度,打造了一支群众身边的基层法治人才队伍,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以前村里没人关心法,不学法、不懂法,也不会用法,遇到矛盾,靠吵架骂仗。而如今村民都会向‘法律明白人’咨询,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大理州漾濞县苍山西镇光明村“法律明白人”李斌对记者说。

  在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李斌结合农村普法特点,用“大白话”“土话”说法,以“真案例”释法,将法律法规融入“唠家常”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阿斌是我们村的‘法律明白人’,我们有疑难法律问题都来找他帮忙,他一讲感觉一下子就明白了。”大坪地的村民说道。

  李斌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劝导、化解等工作,调解各类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有一次,村里有两家因为房子的滴水排污问题引发纠纷。李斌在调解中,运用民法典知识,通俗易懂地给双方讲解相关政策法规。最终调解成功,两家人互相作出让步。“邻里亲戚之间,出现了小矛盾时,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李斌常常这样劝导纠纷当事人。2022年至今,他共为村里调解各种矛盾纠纷15件,调解成功14件,调解成功率达93%。

  漾濞县苍山西镇淮安村“法律明白人”王娇经常走进百姓家中,和百姓拉家常,倾听民意,问民所需,解民所困。在走访中,王娇发现农村妇女偶有被“家暴”的情况,但大家都不知道如何解决。通过详细了解情况后,王娇向妇女们重点宣传普及反家暴等法律内容,引导她们如果遭遇家暴,一定及时保存证据,让农村妇女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通过矛盾纠纷调解,增加了我们的法律法规知识,充实了自己,为今后做好相关法规政策宣传打好了基础。”王娇说道。

  李江女是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村委会副主任,也是村里的“法律明白人”。在大漾云高速公路建设期间,施工方由于施工不当,损坏了村里几户人的核桃板栗等经济作物,相关群众随即到施工现场“讨说法”,李江女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调解。在她耐心细致的调解下,施工方与相关群众达成赔偿协议,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避免了一起“民转刑”案件的发生。“调解纠纷是一项繁琐的事情,但是每当看到纠纷调解成功后当事人握手言和、露出笑脸的场景,我就对人民调解工作充满了热情与干劲。”李江女高兴地说。

  几年前,大理州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社区的一位老人去世,出殡时必须经过一家养殖场,养殖场的老板不同意,双方因此产生了争执,甚至大打出手。王家庄社区“法律明白人”王汝学得知后对双方进行了耐心地调解,并帮助他们向法院申请庭外和解,最终当事人双方心服口服,消除了更大的矛盾隐患。从此,王汝学体会到,作为“法律明白人”最大的职责就是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要合理的运用法律知识帮助群众,避免让群众造成更大的损害。”

  大理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人口众多,历来矛盾纠纷突出,“法律明白人”赵松林每次都奔走在预防化解矛盾的最前沿,用兼顾“法理情”的方式化解矛盾。去年,有两个村民小组因土地流转费用问题与一家公司产生纠纷。在赵松林的调解下,帮助村民成功追回土地流转资金,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新华村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 95%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华丽高速公路建设时,丽江市古城区开南街道贵峰社区有一户居民因对搬迁测算金额不满意不愿搬迁。贵峰社区“法律明白人”和立峰和同事经过40余次入户普法宣传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讲解,最终让搬迁户签署了搬迁协议。面对群众常见的土地纠纷、家庭婚姻关系、未成年人保护等法律问题,和立峰用专业解答为老百姓排疑解惑,提高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素质,助推基层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截至目前,云南省共培养“法律明白人”77372名,每个村(社区)至少有5名“法律明白人”,实现全省村(社区)全覆盖。他们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了解社情民意,宣传法律政策,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援助,当好法治建设的“宣传员”、强村富民的“护航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为法治云南建设注入了鲜活力量,成为云南省法治乡村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协商议事

“议”出乡村新变化

“书记协商院坝会”现场

  “听说近期电信诈骗有点多,我们应该如何防范?”“现在我们村实施‘院子入景’后,安全问题如何解决?”……在漾濞县苍山西镇光明村的农户家,一场以法治乡村建设为主题的“书记协商院坝会”正在举行。会上,县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围绕村民关心的防范电信诈骗、农民工劳动报酬支付、邻里纠纷等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释法说理,引导村民“自觉学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

  苍山西镇党委书记罗欣荣告诉记者,召开这场“书记协商院坝会”的主要目的是向广大群众介绍县镇村法治乡村建设情况,现场解答法治乡村建设中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收集群众对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为全县在今后进一步更好地开展法治乡村建设打基础。

  谈到“书记协商院坝会”的由来,罗欣荣说,2021年5月21日,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老百姓要建房、要发展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为及时有效发现问题,找出症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困难,苍山西镇决定召开第一场“书记协商院坝会”,围绕村民面临的问题涉及的行业部门给予了现场解答、能办理的现场办公,大大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效率,推动了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开展。从此“书记协商院坝会”的机制就延续了下来。

  在大理,对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情,许多村都会通过召开类似院坝会这样的村民协商会,让驻村干部、机关干部走到群众身边,与村民共商村事、解决困难,既保证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充分尊重了村民的主体地位。

  “我建议在村规民约第七条规定中把不准遗弃残疾人、虐待残疾人加进去……”8月16日,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阿尼么村民小组正在为修改村规民约召开村民议事会。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阿尼么,原彝语翻译为“鸟都没有的地方”,因到处是形态各异的石头而得名,之前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近几年,随着当地农旅融合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村规民约不再适用,因此召集村民对新的村规民约进行讨论。

  向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蒙莲娜告诉记者,近年来,阿尼么村民小组相继成立了阿尼么理事会、监事会、道德评议委、红白理事会、公共卫生监督服务队、妇女议事委、法治宣讲队等多支队伍,形成“党组织+服务队”的治理体系,对阿尼么移风易俗、生态文明、乡风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等开展指导、监督,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坚持“一事一议”,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凸显人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