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法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福建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法治兴村小记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24-09-26 15:17
分享到 打印

法治日报记者 徐艳红

  依山而建的一面城墙上,绿色背景下,一列白色“复兴号”疾驰而来,“子弹头”式车头上写着“普法快车”四个红色醒目大字,其他车厢上依次贴有“习近平法治思想篇、宪法篇、民法典篇、禁毒篇、反电信网络诈骗篇”的知识挂图,福建的“蒲公英”普法品牌卡通形象“蒲小法”,手拿民法典,正在宣讲法律知识……

  这是日前记者跟随司法部、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2024年法治乡村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来到福建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看到的一幕。培斜村,这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带给记者团的惊喜远不止这些。

革命老区基点村新时代华丽转身

  优美低旋的音乐,圆形的吧台,圆形休息区,独特设计的小靠椅,两个半圆交错着的如梦幻般的娱乐间,黄色柔和的灯光……这样一座现代气息浓郁、时尚前卫的酒吧即使出现在京沪一线城市也是相当有范儿的,然而,让人感叹的是,它建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

  一间大展厅里,收藏着不同国家、不同类别、不同年代的电影放映机、电影摄影机、电影拷贝、电影海报、电影脚本等,在数字化发展迅猛的今天,这些馆藏把人带回了为看一场电影而奔走相告、欢呼雀跃的旧时光里。

  云雾环抱、层峦叠嶂的山顶,一座粉、紫、黄色为基调的城堡惊现眼前,在鲜花和绿地的加持下,让人有种似乎走进了童话世界的幻觉;一池清得发蓝的水中,几块白色石板刚刚露出水面,一把黑白相间的藤椅,一弯新月和一扇圆形拱门,让人怀疑,这是欧洲的海边小镇吗?

  还没完,中医康养小院、3万多平方米的竹席厂、中医药膳一条街、中草药种植研学基地、百村特产展销一条街、农特产品物流仓储基地、革命基点村红色体验馆、红色“三农”历史博物馆、蒙古民俗文化美食体验园、沉缸酒厂、威士忌酒庄……这就是地处龙岩市新罗区西部、革命老区基点村、远近闻名的“竹茶之乡”培斜村。全村235户726人,林地近1.6万亩,近1.2万亩生态公益林,森林覆盖率达83.7%。培斜村还拥有原始次森林8000亩,森林茂密,沟深水清。

  近年来,培斜村在全国劳模、党的二十大代表、培斜村党支部书记华锦先的带领下,实现了以“竹茶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三大特色产业为中心,初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如今,村内有各类大小企业50家,其中竹制品加工厂18家、茶叶加工厂4家、其他企业28家,2023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近3.9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2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22万元。

  培斜村的产业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众多企业齐聚这里,必然会有各种形式的合作和交易,千头万绪的工作过程中是否发生过纠纷?是否有过诉讼?都有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雇用超龄员工既要做好事也要避风险

  “我们村这些年真没有发生过什么纠纷,当然,这得益于普法工作做得比较好,有了法律的保护,才有如今的迅猛发展!”华锦先说。

  华锦先自1996年起任培斜村党支部书记,近30年来,为了培斜村的发展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带领全村村民走上了产业致富之路。从最初依托“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竹席起步,到后来,盖厂房、建竹席厂、打出竹席品牌,既发展了村集体经济,也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一位60多岁的婆婆正在厂里整理竹条,她说:“工资按件结算,多劳多得,我来这里上班每月有三四千块的收入,还不耽误干家里的活,非常好!”

  如今,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培斜村已开始做第四次村庄规划。而产业发展会涉及土地、建造、租赁、共享、移交等方方面面的法律问题。近年来,在福建省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培斜村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主动融入旅游业、研学培训等产业中去,创新设立了普法列车、民主法治长廊等景点,升级改造培斜村警务室,集纠纷调处、法律咨询、应急救护等功能于一体,为培斜村乡村旅游与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2016年,隔壁村聘请了一位60多岁的村民做保洁工作,不承想,这位保洁人员工作时突发心脏病猝死了。因为是临时用工,村委会没跟她签过什么合同,也没购买过保险,可死者家属闹到村委会要求赔偿,最终,村里赔了六七万元才了事。

  这件事对华锦先触动很大。其实,村里雇上了岁数的村民做事,一方面是村里确实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村民能就近务工,增加些收入,但如果出现类似邻村的事情,村委会确实负担不起,怎么来防范风险?

  就在这年,按照龙岩市司法局的统一安排,公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东成来担任了培斜村的村居法律顾问。

  华锦先第一时间向李东成律师咨询此事,因为雇用的村民年龄都已超60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无法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只能建立劳务关系,故李东成律师建议签劳务协议,在协议中明确约定劳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建议通过购买人身意外保险来分散用工风险。就这一招儿,依法依规地将用人难题解决了,华锦先心服口服,之后,村委会再有任何涉及法律的问题都会主动向李东成咨询,并将涉及法律的相关问题专门交由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吴军君全权负责。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 

  培斜村如今正在进行第四次村庄生产规划,每次规划都会涉及土地问题。吴军君表示,他们早在1998年开始第一次村庄规划时就初步有了法律意识,不过,只是懵懂状态。

  那时候,培斜村要建竹席厂,需要向上级申请报批建设用地。由于还没有村居法律顾问,当时是土地管理部门和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提醒他们,“土地问题一定要谨慎,如果违法了处罚会很严重,可能还要把建好的厂房拆掉”。于是,华锦先的脑子从那时起就绷紧了法律这根弦。

  做村庄规划就是要盘盘家底,看哪些地是建设用地,哪些地是基本农田。正因为有法律预警做了前置,培斜村的四次村庄规划依法依规进行,这也使得培斜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少走了弯路。

  从山腰处下行几步台阶,一个依山而建的原生态咖啡屋呈现在眼前。几棵长在屋里的榕树既增添咖啡屋的独特性,又让咖啡屋与屋外的原始森林融为了一体。

  “其实,咖啡屋如此设计也是因为法律所致。这里是生态公益林,李东成提醒我们,开发旅游是好事,但一定要做好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千万不要砍树,按照森林法规定,生态公益林是不能砍伐的。”吴军君说,有了村居法律顾问的提醒,培斜村将山承包给企业开发旅游项目时,就提出了明确要求。森林公园从开建到运营近10年时间里,培斜村愣是没砍一棵树。

产业发展既要“避雷”还要“排雷”

  说起法律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吴军君表示,就从村居法律顾问来村后对他们的贡献来说,小的不说,大的方面可以总结成两个词:排雷、避雷。

  培斜村有众多企业,无论是自建房屋,还是出租,都必然要签订租赁合同。吴军君说,原来村里抱着给企业的时间越久越能让对方安心发展的朴素想法,所以,无论哪种租赁合同的期限都签的是30年。李东成到村里协助审查合同后说,“合同期限不对,依据民法典第705条的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超过部分无效。租赁期限届满,当事人可以续订租赁合同;但是,约定的租赁期限自续订之日起不得超过二十年’”。李东成解释,这一规定适用于所有租赁,无论是房屋、设备还是其他类型的租赁。这是为了保护双方当事人的权益,防止因租赁期限过长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吴军君称,他们有不少合同是2008年底签的,比如多家竹席,当时也不懂,合同期限都签到了2038年,超了10年。像这样的合同还有不少,如研学培训基地、康养中心都是如此。吴军君一听有些着急。

  李东成安慰道,别着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可以签个补充协议,明确租赁期限到2028 年 12 月 31日,届时,如果国家没有出台新政策,该租赁合同自动续期到2038年。吴军君这才放下心来。

  再说“排雷”。李东成来培斜村后,村里每拓展一个合作项目,他都会将事前事中的重点注意事项告知村里。比如项目刚开始洽谈时,李东成就提醒,首先要了解合作项目的主体是否具有独立承担责任能力的法人,是否有履行能力,是否属于被执行人,最好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招投标。其次,要了解合作经营的项目是否合法,是否需要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许可或批复,租赁场所是否满足经营的消防、安全及环保要求;再次,建议合作双方初步商议合同框架,合同条款要具体、明确,同时明确约定双方在履行合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承担风险责任的主体;最后,双方面谈时再提出需求,并根据需求、权责再次完善合同。

  即便如此,李东成说,“我最后看到的合同初稿还是有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隐患就是合同条款中对风险责任和合同解除方面的约定要么缺失,要么不明晰,这些问题相较前述的租赁期限是更大的更致命的风险。万一一方违约,起诉到法院,法院甚至无法判定何种情况属违约,甚至违约金的计算都会给法院判决增加难度。”为了维护双方的利益,李东成提前“排雷”就至关紧要。

  从2016年来到培斜村任村居法律顾问以来,李东成已经记不清帮助培斜村做了多少工作,但他却见证了培斜村集体产业和经济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规模的艰辛,一路上,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维护着村集体和企业的利益,使得培斜村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稳步前行!

  李东成只是福建省众多村居法律顾问中的一员。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重点做好涉农领域立法和行政执法,深入开展“法治进乡村”,大力培育乡村“法律明白人”等工作,持续优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村居法律顾问已覆盖全省17144个村(居),全省2935名律师、242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了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基层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夯实,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附件:

责任编辑: 王佳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