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等我好了我还要回到一线继续战斗

——上海市崧泽强戒所张巍锋同志先进事迹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0-03-31 15:03
分享到 打印

张巍锋,男,汉族,上海人,1977年11月出生,2000年7月参加工作,201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上海市崧泽强戒所六大队教导员、一级警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刚援疆归队不久的张巍锋主动请缨,在封闭执勤状态下连续奋战49天。2020年3月15日,因劳累过度,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倒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上海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陆卫东专程到医院看望慰问。

“我要回到岗位上”

3月15日晚18时50分,一声急促的呼喊从六大队戒毒人员活动室传来,打破了上海市崧泽强戒所原本的宁静。

在连续封闭执勤49天后,张巍锋突然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闻讯赶来的民警有的马上实施心肺复苏,有的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有的抓紧上报指挥中心……

在焦急等待救护车时,现场民警一直坚持为张巍锋实施心肺复苏,一个人累了,换另外一个……终于,在第九分钟时张巍锋苏醒过来,他虚弱地说道:“我没事儿,休息下就好了……”

19时10分,张巍锋被120急救中心医务车送往上海市青浦区中山医院,经检查诊断为“头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立即送入ICU抢救。时隔49天,张巍锋的妻子高沈慧第一次见到丈夫,却是这样的情形。

张巍锋在ICU一待就是三天,徘徊在生死线上的他,身体稍微恢复一点,却想着的还是大队、还是封闭执勤区的战友、还是每一项安全举措,他多次打电话了解大队工作,出谋划策继续解决大队相关事宜。

张巍锋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当问他有什么需要时,他说得最多的一句是:“请把我重新编入执勤队伍。”

“最强大脑”上战场

“作为一名老党员,作为一位老兵,我比别人更有经验、更有资格也更有责任到最前线去。”张巍锋在他的请战书上这样写到。

1月27日,大年初三,他告别家人,第一时间响应组织号召,奔向戒毒场所战“疫”一线。这一走,就是49天。

戒毒场所疫情防控无小事,作为大队教导员,他总是冲在最前、干得最多。一遍遍地教育宣讲,一次次地组织学习,他从不含糊;体温检测、消毒杀菌等防疫措施,他从不懈怠;前天哪个戒毒人员感冒发热,今天哪个戒毒人员情绪不稳,后天又该哪个戒毒人员期满离所,他都一清二楚,仿佛他就是个“最强大脑”。

日复一日的安全管理、教育矫治、康复训练,每日超过10小时的工作量,他从不抱怨、从不喊苦,甚至主动加入到夜班值守行列,帮助大队民警分担压力。看着民警们因封闭执勤无法理发而烦恼时,他化身成了“Tony”老师,私人订制最帅发型。小年轻们总说:“跟着张教导一起忙,累也甘愿,苦也快乐。”

他把最赤诚的心留给了没有硝烟的战斗,却把最大的亏欠留给了最亲近的家人。

进入封闭执勤状态时,他的父亲刚做好膀胱癌手术,女儿面临多门等级考试,照顾家庭的重任全都落在了妻子一人身上,每天既要忙于工作,还要冒着风险,在医院和家里两头跑,十分辛劳。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从未向任何人提及。

无所不能“张搞定”

“大树”是张巍锋的微信名。

人如其名,他总是个让领导和同志们“靠得住”的人。

无论再紧急的任务、再大的困难,他总说“交给我,请放心!”

2018年3月,张巍锋来到新组建的崧泽所六大队。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全新的民警队伍、更高的工作要求,这让他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可他就是凭借着身上的一股冲劲想办法、出思路、凝人心,白手起家,用最短的时间制定好大队运行的各项事宜,形成风正、气顺、劲足的大队氛围,在大队组建的第一年就获得了上海市戒毒局“先进大队”、上海市市级机关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2018年10月,他又积极报名参加第四批援疆工作。匆匆与家人话别,背起行囊便踏上了征程。秉持着“援喀志、助友心、携手情、并肩行”的信念,在当地民警的指导帮助下,他很快熟悉业务。作为上海市崧泽强戒所援疆民警队伍的负责人,他始终将责任牢记心中,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冲锋在前,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哪里警力不足他就主动顶上。援疆民警在他的带领下,主动担当、勇挑重担,合力维护单位的安全稳定。

在同事们眼中,他是无所不能的“张搞定”,没有能难住他的事儿。

记得全所戒毒人员队列会操评比前,带队民警突发咽炎无法如期比赛,张巍锋主动请缨,凭借过硬的警体基本功,带队拿下了团体第一名和最佳领操员两个奖项。他却谦虚地说:“教导员当久了,喊口令都有些生疏了。好在,搞定啦!”

在年轻人心里,他总是个“最值得信赖的人”。

当得知一名封闭执勤民警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孩子年幼需要照顾时,张巍锋立即联系应急预备队员上门送医送药送菜,照料老人起居。民警的爱人深受感动,寄来了感谢信。

他还是个“成长导师”。手把手教育新入职民警如何快速转变角色,学习场所安全管理、教育戒治业务知识。在他的带领下,青年民警在理论研究、岗位练兵上崭露头角。很多他带出来的青年民警,因为德才兼备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

“光头警长”很温暖

“张警官的病怎么样了?我们大家都很惦记他。”得知张巍锋患病,不少戒毒人员担忧地向执勤民警打听情况。

从警二十年,张巍锋一头乌黑的秀发渐渐成为标志性的“光头”,被戒毒人员亲切地称为“光头警长”。在戒毒人员心里,他的嗓门有点大,但粗犷的声音却藏着细腻与温暖。

北京籍戒毒人员万某与妻子新婚不久便被决定接受强制隔离戒毒,夫妻关系极为紧张,影响了万某的戒治信心。张巍锋了解情况后,便经常找万某谈话疏导,帮助其解开心结;还多次在亲情会见中,想方设法做通家属思想工作。经过一番努力,万某与妻子的关系和好如初。万某家属专程送来锦旗,感谢张巍锋的悉心帮助。

江西籍戒毒人员罗某,入所后因痔疮严重多次便血。张巍锋立即按就医规定帮罗某办理所外住院治疗,并多次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前往探视,谈心谈话。罗某深情地说道:“家人都没有张警官对我好,为了这份好,我也要一心戒毒。”

张巍锋正是用于无声处的言行深深影响着戒毒人员,教育他们离开歧途、回归正途。

他不是青松,却不惧畏于风雨,扎根土地;

他不是钟摆,却与时间在赛跑,驰而不息;

他不是疾风,却总能带起劲草,迭起波澜;

他不是火炬,却在疫情阴霾中,闪耀本色。

戒毒民警虽不像医者,能够救危难于生死,但可以守一方之平安,固疫情之防线;戒毒民警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可以用生命之重绽,护万家之团圆。没有任何叙事的宏大,只有平凡的坚守,他用忠诚、奉献践行着入警时的铮铮誓言。

附件:

责任编辑: 朱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