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关于海南司法行政戒毒延伸职能
加强指导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问题的思考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2-10-15 11:11
分享到 打印

  海南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 林叶珠

  海南省扎实推进无毒品危害自由贸易港和平安海南创建工作,禁毒形式不断向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着力专业优势,依法履行戒毒职能,工作重心向加大力度指导支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转移。

  指导支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是禁毒法和戒毒条例赋予司法行政戒毒机关的重要职能,是推进科学戒毒、巩固戒毒成效的重要环节,但是二者对指导协助的具体内容、方式等问题均没有明确规定。如何站在依法行政、推进法治建设的视角,领会法律要义,主动担当履职,破解工作难题,是摆在司法行政戒毒系统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为了提升戒断率,实现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无缝对接,近年来海南省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指导支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主动融入戒毒工作社会化进程,有力巩固和增强了戒毒场所教育戒治工作成效。

  一、海南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指导支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开展情况

  当前,海南省委、省政府连续开展两轮禁毒三年大会战,全面推进“八严”工程。海南省戒毒管理局作为“严收”工程牵头单位,充分履行职责,主动延伸戒毒工作社会职能,以创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中心规范化建设示范点为抓手,深入推进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指导参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范化建设,打造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社会化延伸工作“海南样板”。

  (一)完善制度保障。海南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围绕全省禁毒三年大会战工作要求,制定《海南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参与基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为参与基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二)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充分发挥戒毒民警专业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在文昌、定安、保亭、陵水等市县共设立25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中心。

  (三)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各中心与驻地政法委、禁毒办建立工作协调会机制,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中心负责人担任驻地“严管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建立完善了所领导联系各驻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中心工作制度,为参与、指导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常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强化工作措施。确立“依法管控、指导支持、协同联动、无缝衔接、科学矫治、关怀救助”工作思路,协助驻地政府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开展康复指导、就业安置、救助服务以及禁毒宣讲工作,实现指导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

  (五)不断延伸职能。在做好以上工作基础上,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落实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就业帮扶和救助服务工作;协助组织开展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思想转化、法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等工作;常态化深入开展禁毒宣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进黎村苗寨工作。

  (六)实现无缝衔接。常态化配合驻地公安机关和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100%落实戒毒人员的出所衔接工作,指导驻地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做好出所人员的交接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康复)协议等相关工作。由于工作成效显著,海南省戒毒管理局领导调研指导各戒毒所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并高度赞誉。

  二、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指导支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发展不够平衡

  由于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和人文科技因素等方面的制约,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仍然存在着整体发展不平衡、戒毒措施不对接等短板,表现在一些市县在场所功能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戒毒工作理念、戒治手段的探索上走在前列,探索了很好的方式、方法和成功的经验,但是也有一些市县存在着略显滞后的情况。戒毒康复工作的行政强制措施、专业医疗戒治与社会心理康复等没有有机整合和对接。这不利于巩固两轮三年大会战禁毒成果,不易达成“消化存量、严控增量”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戒断率、降低复吸率。

  (二)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的支持机制有待完善

  根据禁毒法和戒毒条例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是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执行主体,但是,由于受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政策制约,目前乡(镇)、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经费不足、人员不够等实际困难。禁毒专干、禁毒社工直接与戒毒人员接触,比较了解戒毒人员的需求,但他们普遍存在身兼数职、工作驳杂、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难以全身心地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加之各强制隔离戒毒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街道办事处、司法所、居委会、派出所等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及协调沟通,信息不畅,影响了资源效能充分发挥。

  (三)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重点就是着眼于戒除“心瘾”和回归社会。社会力量参与戒毒康复应当从行政管理、专业干预和社会化服务等不同角度系统介入、综合施策。海南省各市县虽然建立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中心,但依托工作指导中心调动社会团体、组织或个人参与戒毒工作的积极性,社会力量参与得还不够深入,如成功戒毒人员参与戒毒工作、家庭亲情帮教等社会力量、海岸线驿站的禁毒教育馆、戒毒咨询指导机构等社区资源未被充分重视和利用。

  三、司法行政系统指导支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意见建议

  (一)坚持法治引领,构建“大戒治、大矫正”格局

  当前,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改革的任务也非常的繁重,坚持法治引领是推进戒毒工作长远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在于坚持法治理念,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开展戒毒工作,以法治思维解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模式架构、流程规划、戒毒措施具体适用、戒毒人员权益保障等问题。要坚持系统、开放的原则,将戒毒工作主动融入社会综合治理的大环境中,树立“大戒治、大矫正”观念,坚持政府主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借助社会力量,着力构建社会化支持系统。要整合家庭、社会、有关职能部门等三方资源,发挥民警队伍、社会专业人才队伍、家庭社工队伍等三支力量,加强联系协作,形成社会化矫治的平台,实现矫治工作由所内向所外延伸,矫治成果持续巩固,不断提高戒毒人员的戒断率。

  (二)加强协调联动,形成戒毒康复工作合力

  完善工作联系制度。要紧扣“指导、支持”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完善与禁毒部门的协调联动衔接机制、与出所人员的联系帮教机制、与社区监管的协同机制以及落实后续照管的保障机制。建立档案信息交换制度。为了更有效地使戒毒人员平稳、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在落实衔接通报、查处送交、出所必接等措施以及积极向社区戒毒(康复)机构移交出所戒毒学员戒断情况、现实表现、就业技能情况、危害程度、风险评估等档案资料的同时,要打破信息数据资源壁垒,打通强制隔离戒毒所与社区戒毒(康复)的数据、信息通道。让双方提前、及时了解出所戒毒人员的情况,共同制定康复、回归社会等计划。建立定期协商交流制度。由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指导,由地方禁毒办牵头每季度或每半年召集一次联席会议,定期协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存在的困难,总结实践的经验,研究深化的措施,不断推动构建合理有序的工作协调机制。

  (三)提供专业化支持,提高戒毒康复专业化水平

  加强业务培训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沉淀,海南省强制隔离戒毒所已经积累丰富的管理戒毒人员的经验,还有实力雄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执业医师等专业人员,而这些是社区戒毒(康复)机构目前急需补的短板,社区戒毒(康复)机构在这些方面急需得到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支援。强制隔离戒毒所可遴选一些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心理咨询师、执业医师到社区戒毒(康复)机构挂职交流,对社区戒毒(康复)机构的人员尤其是禁毒社工进行专业培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援资源,这也必将为今后双方加深交流、共同提高戒毒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发挥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中心作用。通过不断加强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和强化工作措施,进一步做好专业指导、帮扶帮教等工作。

  (四)加强合作,联手企业帮扶戒毒人员

  一是由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中心提供就业信息,对招工较多的岗位为戒毒人员提供重点技能培训;二是利用双方的优势共建戒毒人员就业基地,在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治期间,对戒毒人员着力培养基地所需的技能,让戒毒人员出所后进入基地就业,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可度,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五)协助在社区设立戒毒咨询指导机构

  目前社区戒毒(康复)机构主要以宣传禁毒和后续看管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为主要功能。在消除对戒毒人员的歧视方面,戒毒宣传工作方面尚还缺位。可以依托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中心加强对社区戒毒(康复)机构指导和支持,帮助其发挥戒毒咨询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戒毒宣传,强调吸毒非罪化,戒毒有方法,为想戒毒的吸毒人员提供戒治方法咨询。另外要帮助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保护戒毒人员的隐私。在此基础上通过与社区戒毒(康复)机构平台的紧密配合,大力争取广泛支持,进一步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消除对戒毒人群的歧视,帮助戒毒人群融入社会。

  (六)延伸戒毒工作职能,强化禁毒宣传教育

  发挥司法行政戒毒机构权威性、专业性优势,主动牵头,构建组织机构,以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蒲公英”禁毒宣讲团为中心,调动行政、司法、社会、媒体、学校、家庭及民间组织的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志愿者团队、青年协会、团委、妇联等部门的合作,形成不同资源共同参与的宣传教育网络体系。特别是要抓住青少年和在校学生这个特殊人群,持续深入到校园、社区、乡镇、黎村苗寨广泛开展禁吸戒毒宣传教育,将禁毒主张和理念灌输给民众,从认识层面统一社会大众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强化青少年拒绝毒品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附件:

责任编辑: 朱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