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5797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19-11-25 14:36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正如建议所言,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能够为法治中国建设夯实重要人文基础,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各省市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19个省(区、市)先后就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专门出台意见。司法部命名表彰首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指导全国各地累计建成法治文化公园3500多个、广场1.2万多个、长廊3.4万个。司法部注重发挥首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指导各地建好用好各类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让群众潜移默化中感知体验法治。2019年2月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推动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每年至少旁听庭审一次。2019年5月全国普法办编制发布第二批中央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第二批),基本实现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全覆盖。

下一步,针对加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健全法治文化工作机制。把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的重要内容,强化责任担当。认真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负责“谁执法谁普法”的部门,同时负责本部门法治文化建设。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制,推动各类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刊播法治公益广告,把法治作为实施公益宣传平台传播工程的重要内容。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吸收各省(区、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经验,正在研究起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意见,加强督促指导。

二是进一步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结合“七五”普法规划落实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宪法学习宣传教育等活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注重用好中国干部网络学院等学习平台,开设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专题课程,方便领导干部学习。推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进一步完善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交流落实普法责任制工作经验。推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过程中的实时普法。

三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每年集体学法至少1次。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开展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情况的考核评估。继续把法治观念、法治素养作为干部德才的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履职,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抓好《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指导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宪法法律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开设专题班次和教学单元,分类分级开展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继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举办中高级干部全面依法治国专题研究班、建设法治政府专题研讨班和政法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等重点班次。

四是推动把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公民意识培养体系,把法治精神体现在教材中,体现在课堂教学全过程,选取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校园活动、社会活动,组织青少年进行法治体验,举行青少年成人礼、宪法宣誓活动等仪式,开展“大手拉小手”家庭学法比赛,努力使青少年接受完整、科学的法治教育和有效的法治启蒙,培育公民精神和公民文化。

五是推动实施法治文化惠民工程。把开展法治文化活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各种公共文化设施,纳入各种文化惠民活动。结合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和各种法律法规实施日等,组织开展法治文艺汇演、法治文化公益展览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建立中国宪法博物馆或宪法中心,免费向社会开放。以法治创建先进县(市、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法治示范村(社区)等为节点,串联形成各具特色的法治旅游体验线路,具象化呈现法治文化。加强乡村法治文化设施建设,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公共场所,打造一批具有乡村本地特色的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宣传栏等阵地,让村民、居民在休闲娱乐中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

六是推动实施法治文化精品工程。注重政治性、思想性、法治性、艺术性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镜头、笔端对准普通群众,用小切口反映大背景、小故事反映大时代,讲好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声音。推动把法治题材作品纳入文学、电影、电视剧、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纪录片、报刊、图书、出版物扶持和奖励基金内容,引导文化企事业单位积极进行开发、推广,进一步繁荣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培育更多更好的法治文化精品。

七是加快新技术在法治文化领域的应用。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短、快、灵的微宣讲、微视频、微故事等形式传播宏大厚重的法治文化内容,“微”言大义,春风化雨。依托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等新兴网络媒体,加强以案释法、以案普法,运用微视频、微小说等形式传播法治文化产品,开展法治宣传。积极推动法治文艺、法治电影下乡入村,入街进巷,丰富群众法治文化生活。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加大融媒体法治文化产品的制作生产力度,多渠道推送到互联网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终端,服务各种用户群。结合热点案事件,及时进行权威、公正的法治解读,有效引导法治舆论,培养、守护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感谢您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