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司法厅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
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司法局
都匀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现如今,都匀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达37.83万亩,2024年茶叶产量达1.26万吨、综合产值达33.05亿元。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毛尖镇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核心传承地,将千年制茶智慧融入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制茶技艺与矛盾纠纷调解技巧深度融合,通过健全矛盾纠纷识别、梳理、化解、善后等工作制度,形成“摊青—杀青—揉捻—做形—提毫—烘干”六步闭环机制,构建起“以茶明理、以法正行”的特色治理体系,实现茶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双轨并进”。
都匀毛尖生产地
采摘民心意,摊放待时贤——
整合资源打造多元调处平台
随着都匀毛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涉茶涉农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发频发态势。为切实维护好茶农、茶商、茶企合法权益,优化法律服务质效,毛尖镇依托茶企、合作社、非遗传承人资源优势,通过整合进驻平安办、司法所、派出所、自然资源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部门,建成镇级“茶韵综治中心”,实地打造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室、心理咨询室、法律咨询服务室、群众接待大厅等“三室一厅”调解阵地;积极动员辖区茶企主动无偿提供饮茶室、制茶厅等场所,搭建村级“品茗调解站”,将纠纷调解阵地前移至茶园、茶厂、交易市场,引导当事人就近饮茶聊事,缓和纠纷,就地化解。目前,已总体形成镇综治中心牵头、司法所主抓、站所联动、各村具体负责,核心产茶村、茶企联动配合的综合调解模式。截至目前,共打造“品茗调解站”16个,辖区7个产茶村40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成立毛尖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合作联社阵地得到规范运行,39家茶企、20名非遗传承人资源优势有效整合。
建设品茗调解站
杀青除杂念,揉捻和争端——
创新方式融入茶文化解纷技巧
化解矛盾纠纷应像制茶一般把握分寸、循序渐进。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人民调解员如同经验丰富的茶农一般,熟练运用毛尖茶制作技艺化解纠纷。就像在茶青中甄别出最佳的采摘时机,人民调解员需要耐心引导当事人平稳情绪,理性表达诉求,在纷扰中精准捕捉具体矛盾点。调解中,调解员要像制茶师傅一样,以细腻的手法“杀青”,逐步拨开矛盾纠纷的“迷雾”,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当事双方心中的怨气与怒火得以平息。就像制茶过程中的“揉捻”“做形”,调解中,调解员通过对纠纷点进行反复分析,梳理剖析涉及的法律法规,一方面通过法理“抽丝剥茧”,找到矛盾化解的突破口;另一方面通过情理贯穿调和,引导纠纷双方从对立走向一致。制茶中,“提毫”环节让茶叶更加精致。相类似,在解纷中,通过调解技巧的运用,让调解流程更加顺畅高效,在以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帮助当事双方以礼相待、纾解心结,让复杂的纠纷得以妥善化解。以茶文化为底蕴,将“毛尖茶制作技艺六步调解法”运用到都匀各调解领域实践中,通过优化调解方法,努力实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妥善化解群众矛盾纠纷
茶香润心田,调解绘和谐——
健全机制形成长效常态
随着茶产业转型升级,纠纷类型也日益多元化。为主动适应涉茶涉农纠纷发展变化规律,提高纠纷调解的实效性,毛尖镇组织党员干部、茶叶协会、制茶师、网格员、法律顾问、联户长等资源组建起“四支队伍”,不断织密当地“茶香调解网”。一是组织建立“茶产业维护协商队伍”,长效化管理涉茶矛盾纠纷调处,参与茶青交易市场秩序维持、茶园管护公约遵守以及涉茶相关权属争议纠纷。二是建立“重点项目调解协商队伍”,立足重点项目具有灵活性、专业性、紧急性、矛盾纠纷高发等特点,由基层调解经验丰富、专业性强、协调能力强的人员组建协调队伍,全力服务重点项目推进,保障重点项目稳妥落地,切实降低矛盾纠纷发生率。三是建立“茶文化品茗协商队伍”,创新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积极吸纳当地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制茶师等人员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心理疏导、政策宣讲等服务,全面激活治理动能。四是建立“专业法律协商队伍”,联合镇、村法律顾问,发挥法律专业优势,为镇村工作“号脉”“献策”,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答法律问题、开展调解工作,满足群众多元法律需求。并且,及时总结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好做法,以制度机制巩固创新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
“毛尖茶制作技艺六步调解法”因茶而生,同时反哺推动毛尖茶产业的长足发展。围绕“摊青(甄别矛盾、明确事实)、杀青(梳理矛盾、沟通引导)、揉捻(辨法析理、解开心结)、做形(凝聚共识、促进化解)、提毫(精准定位、达成协议)、烘干(履行协议、案结事了)”六个步骤实现了高效定分止争,推动茶产业市场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贵州将立足山地特色优势资源禀赋,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致力于打造“都匀茶文化解纷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全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整体水平提升,护航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司法所工作》杂志责任编辑:贺堃)
责任编辑: 张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