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杭州市着重发挥行政执法监督职能,通过拓宽线索来源、创新监管方式、健全裁量体系,着力破解多头重复低效检查、以罚代管、过罚不当等涉企执法堵点痛点问题,助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24年10月,全市涉企行政检查量同比下降39.4%,行政处罚案件数同比下降8.4%,重点产业未发生行政复议或诉讼情况,行政执法质效进一步提升。
一、拓宽线索来源,防止渠道不畅
一是建立“七联一体”联动机制。推动行政执法监督与行政复议监督、人大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联动配合、一体协同。截至2024年10月,已共享执法问题线索75条,发现并解决以执法队集体讨论代替执法机关集体讨论、执法事项裁量不当等问题。二是运用“数字监督”高效手段。基于浙江省“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开发“重复检查”“处罚对象无效”等9个监督模型,分别对比同一市场主体被行政检查次数与行政处罚次数、处罚对象信息与市场主体登记信息等数据。截至2024年10月,获得执法监督线索192条,对45件程序不规范或裁量不当的案件进行个案监督,并督促整改。同时,对重点产业执法情况进行分析,就企业存在的重点问题向行业主管单位和监管部门反馈,用于指导企业合规经营。三是探索“沉浸式监督”创新模式。组建246人的法治建设监督员(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队伍,深入行政执法一线,全程参与行政执法,通过“零距离”的行政执法监督,实时向司法行政机关反映行政执法情况和问题线索。如,市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在观摩“某县某旅行社有限公司行政处罚案”“某县某酒吧行政处罚案”办理过程中,发现市县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存在职责争议,立即开展协调,让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二、创新监管方式,杜绝检查扰企
一是亮码检查,无码不查。按照“上平台、有记录、可追溯、能监督”原则,创新推行执法人员入企“亮证执法、亮码检查、无码不查”做法,支持企业扫码评价,规范约束检查行为,减少“重复检查、随意检查”。截至2024年10月,全市实施亮码检查5.07万户次,实施率已达99%以上。二是统筹计划,联合执法。按照“非必要不计划、无计划不检查”要求,统筹各部门检查计划,减少不必要的入企检查。探索推行简单事项委托查、分级分类“五色监管”、非现场监管等举措,全面深化“综合查一次”,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减少检查扰企。截至2024年10月,全市各部门联合监管率达62.63%,减少检查65460户次。三是语音回访,闭环监督。创新开发“AI行政执法智能回访”应用,开展涉企“重复检查、多头检查”专项行政执法监督,累计回访1134家企业,聚焦企业反馈的行政检查数大于平台记录检查数、行政检查中不使用行政行为码、执法人员不文明执法等问题,获取17条监督线索,制发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4份,督促执法机关整改到位。
三、健全裁量体系,避免过罚不当
一是制定细化标准。在全国率先制定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强制、行政检查等8类行政权责事项裁量权基准。目前全市已梳理383个高频行政执法权责事项,制定102个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强制、行政检查等裁量权基准文本和37份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或告知承诺制事项清单。二是推动审慎执法。将行政裁量权基准适用情况纳入法制审核范围,严格执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或告知承诺制,有效解决同案不同罚、过罚不当等问题。积极推行轻微免罚、首违不罚等包容审慎监管方式。三是强化说理适用。规范裁量权基准一般适用、调整适用、限缩适用、选择适用,综合考虑个案情形,具体适用裁量权基准。全市37家执法机关在执法文书中明确引用裁量权基准,并充分说明适用理由。截至2024年10月,全市共开展说理式执法3373起,以法理相融推动实现“案结事了”。(杭州市司法局)
责任编辑: 张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