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宵鹏
在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阜城镇冯塔头村担任法律顾问两年多,律师周连上如今颇感“无奈”:入村普法宣传已成常态,村务法制审查运行良好,除此以外,村里没有诉讼案件要打,没有纠纷要调解,明显感觉自己越来越“闲”了。
让周连上变“闲”的是法治乡村建设。近年来,阜城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工作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打造普法宣传阵地,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法治动力。
法治元素扮靓美丽乡村,农村法治氛围进一步浓厚,社会秩序更加和谐稳定,村民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攀升……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阜城县阜城镇冯塔头村和建桥乡建阳村,采访体验法治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
打造阵地法治精神落地生根
村落绿树成荫,民居整齐有致,池塘碧波荡漾,廊亭景观优美……站在冯塔头村中高地塔头山顶俯瞰全村,一渠清水环抱村庄,白墙黛瓦尽显柔美,一派静谧和谐的田园美景。
“塘水清了、堤岸绿了、环境美了,乡亲们都爱笑了,日子也美了!”提及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冯塔头村党支部书记冯国跃告诉记者,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冯塔头村脱胎换骨,从一个贫穷落后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山水田园小镇。
记者注意到,在冯塔头村优美的人居环境中,法治元素是一抹最靓的颜色。“你看这宣传栏,经常看看可以学到不少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法律知识。”75岁的村民许汉文指着村中心广场对面的法治宣传栏对记者说。
街道两旁的法治宣传栏里,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新颁布的法律法规;500多米长的法治文化长廊里,诸多法律条文以知识问答、案例介绍、历史典故、法治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广场游园内处处可见简洁明快的法治宣传标语……
走在冯塔头村中,一股浓厚的法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潜移默化间增强着村民的法治观念。记者看到,不时有路过的村民停下脚步仔细阅读,还有大人向孩子指点讲解。
“村里搭建起法治文化阵地,法治宣传内容涉及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等,都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大伙儿空闲的时候都爱边看边学边交流。”冯国跃说。
法治游园、宪法公园、法治文化广场……在阜城县建桥乡建阳村,记者同样看到诸多法治景观。“我们在宪法公园等处设置了普法小谜语等趣味项目,让村民休闲娱乐时也能够快乐学法。”建阳村党支部书记杨超介绍说。
“多学习,守法纪,坏行为,要抛弃……”在建阳村主街道的法治文化墙上,写着村里原创的《普法三字经》,旁边是村规民约。
司法部驻建阳村第一书记李宗波介绍说,2018年年底,村两委召集党员、村民代表、老干部集体起草村规民约,阜城县司法局等部门指导,此后多方讨论、几易其稿,内容从宏观逐渐细化,涵盖了村民权利义务、村务管理、社会秩序等,结合本村实际,贴近村民生活。
“《普法三字经》和村规民约的起草创作彰显了建阳村创新发展的精神面貌和法治精神,现在全村小学生都能诵读《普法三字经》,村规民约深入人心,村里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李宗波说。
春风化雨构建乡村善治格局
近日,自然资源部在答复人大代表建议时明确,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由城镇户籍的子女继承并办理不动产登记。看到这一消息后,周连上马上整理相关法律法规,为冯塔头村村民准备了一堂农村宅基地主题法律知识课。周连上走进村委会办公室还没坐热乎,看到他的村民已经呼朋唤友、三五成群自觉来到会议室。
对于村民的学法热情,经常来冯塔头村讲课的阜城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赵杰深有感触。“前几年村民忙着手上的活儿,顾不上来听法治课,大喇叭喊效果也不好。经过法治文化熏陶,尤其是大家逐渐意识到生活中着实离不开法律,学法的积极性逐渐增强,现在开课根本不用喊,大家听说后都主动来听课。”赵杰说。
在杨超看来,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外表美”,更要“内涵美”,村容村貌要整洁美化,更需要形成公正清明的生活秩序。“这就要依靠法治的力量,让法律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保驾护航,让美丽乡村与法治同行。”杨超说。
近些年,建阳村外出打工的村民逐渐增多,转让承包土地的事情时有发生,但通常都是口头约定,没有形成书面协议,更没有相关权利义务的明确和细化,由此引发的纠纷不少。
“本人确认将我户承包的建阳村鑫源小区西南侧共1.68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自愿转让给多某金,承认其对上述土地有承包经营及流转出租的权利。”2016年3月,在建阳村妇联主席白树阁的指导下,村民多某江写下这份承诺书。
“从2016年起,大家转让承包地、换地种植的,都在村委会的指导下写明协议书、承诺书,将权利义务落实到纸面,这不仅避免了日后矛盾纠纷的出现,也培养了村民的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白树阁说。
要进一步推动法治精神在农村落地生根,村干部要当好“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为此,阜城县依托司法部、县司法局等部门,对村干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等人员进行培训,通过集中学法、警示教育、观摩拉练等多种方式,不断强化农村党员干部法治教育。
“过去,基层发展农业项目,决策带有强制性,发号施令难免简单粗暴,现在从依法行政的角度出发,决策办事都要讲法治。”杨超告诉记者,建阳村近年发展“榛谷间作”种植模式,绝不强制推广,以试点作引导,让村民自愿选择,看到切实效益的村民纷纷参与种植。
健全体系便捷公共法律服务
因为坑边土地归属问题,建阳村两户村民发生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其中一方年逾七旬,情绪格外激动,家人邻里担心不已。担任人民调解员的白树阁了解情况后,从情理法和政策角度对双方进行了耐心劝说和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两人重新划定明确了土地界限,纠纷得到有效解决。
谁都劝不住的倔强老爷子向白树阁竖起大拇指,这让全村村民都对人民调解员刮目相看,对法律有了敬畏之心。在白树阁看来,随着法治乡村建设步伐加快,村民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但法律知识普遍缺乏,小纠纷容易闹成大事件,她在工作中深深感受到村民对法律指导和服务的期盼越来越迫切。
“现在村里有了法律服务工作室,有专业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定期指导,调解员们处理起矛盾纠纷来也更有理有据,能以法服人。”白树阁说。
法治综合服务队是建阳村的一道风景,该村打造以人民调解员、普法宣传员、法治巡逻员、志愿服务队员、乡贤会员“五员”为基础的法治服务队,将法治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
不仅如此,2019年4月,建阳村与有关法律服务公司签订了法律服务协议,村民可随时在线向北京律师咨询相关问题。在阜城县司法局的支持下,该村配备了智能法律咨询服务平台,村民可以在智能机器上咨询法律问题,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法律服务。
“村民在线上可以找律师、问专家,线下可以到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有关法律方面的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答,有了矛盾纠纷直接找调解员,真正实现了为群众提供精准、普惠、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李宗波说。
事实上,不仅在冯塔头村和建阳村,阜城县以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为骨干、以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室为支点,打造智慧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组织全县律师和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专业人才,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村村都建立调委会,为群众免费提供各类法律服务,当好群众身边的人民调解员,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喝上二两酒,一言不合动拳头’,这样的事情现在在阜城很难见到了。”阜城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息玉民说,通过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依法治理贯穿该县农村工作全过程,乡村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平安、稳定、有序的乡村发展环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行的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张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