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动真碰硬提升执法水平实现“五个下降”

江苏全方位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11 10:00
分享到 打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国锋

  “现在行政检查次数明显减少,行政执法更加规范,企业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安心研发和生产。”近日,江苏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总监朱伟与《法治日报》记者交流时,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中央部署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以来,江苏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职能,动真碰硬加大纠治力度,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大力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助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全省涉企行政检查同比下降27.37%,现场检查同比下降46.78%,新收涉企行政复议申请同比下降18.65%,涉企行政处罚案件同比下降23.77%,罚款金额同比下降32.72%。

问题查究整治走深走实

  “没想到发的牢骚真被听进去了。”江苏华峰自然纤维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义涛感叹道,他在政企沟通平台“吐槽”行政执法检查过多过频,被淮安市司法局采纳。

  “我们在全市重点企业、新业态企业、科创企业等设置48个涉企行政检查观察哨,畅通企业诉求反映渠道,分析研判、重点整治涉企行政检查中的深层次问题,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负。”淮安市司法局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负责人丁大勇介绍,针对多数企业反映的涉企行政执法诉求,淮安推行“合并联合式检查”,探索“风险+信用”分级分类涉企行政检查模式,企业迎检负担大大减轻。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江苏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主抓,司法行政部门统筹、业务主管部门协同,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层层压实责任,扎实抓好各环节工作。江苏省司法厅设立50个省级行政执法企业监测点,覆盖13个设区市和重点行业协会商会,重点关注涉及面广、执法事项多、企业反映最为强烈和集中的行政执法领域。监测点建立“一对一”常态化联络机制,直接听取企业呼声和意见建议,点对点、闭环式处理企业诉求,实现行政执法情况动态监测、实时预警。

  着眼可感可及,省市县三级司法行政部门和省重点行政执法部门在门户网站公开发布问题线索征集公告,苏州设立“综合执法会客厅”,淮安等地设立“企业家日”,南通探索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双向联动,常态对接诉求,主动回应期盼,累计收集问题线索613件次。

  线索收集双管齐下,一边面向企业,一边深入自查。江苏省司法厅面向重点领域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梳理甄别2023年以来行政复议纠错、行政败诉案件,从行政执法案件中查找侵害企业群众权益案件,找准深层次问题,发现问题线索521个。

  为了解决“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的问题,江苏省司法厅制定“三张清单”定责明责,全方位明确任务、全链条压实责任,并严格按照《行政执法问题线索处置流程》,分层分类推进问题线索处置,形成查摆整治闭环。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各部门共排查问题线索1707条,纠治违规执法行为872个,推动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61件。

企业减负增效可及可感

  “亮明身份才能查”“清单之外无检查”“未经公布不检查”,江苏通过确认并公告行政执法检查主体、制定检查事项清单、实施检查计划管理等措施,从源头上破解“乱检查”问题……今年4月,江苏省政府出台规范涉企行政检查15项举措,通过简化检查流程,优化检查方式,提升检查质效。

  多地推行“综合查一次”“合并联合式检查”“综合集成监管”等改革,建立健全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最大限度减少扰企扰民。今年4月,南京市司法局联合3个部门上线行政检查码“宁捷查”,为1万余家工业企业和30余万家行业场所生成专属检查码,企业通过扫码,不仅对检查计划、整改要求和结果反馈一目了然,还可以对检查情况进行评价,形成透明化检查闭环。据介绍,“宁捷查”上线以来企业迎检次数减少3100余次,构建起精准监管与优质服务新生态。

  江苏11个设区市建成运行涉企行政检查平台,各地依托企业数字门牌码叠加执法主体、执法人员资格、检查通知书、检查结果等信息,检查数据互联互通。入企检查前先扫描,真正实现“部门共码、方案进码、入企亮码、结果回码、评议点码”。

  江苏还探索完善“执法+服务”模式,深化“邀约式”检查等举措,强化包容审慎监管,更多采用柔性执法方式,累计为企业贴近服务21万余次,提前介入帮助企业排查整改隐患,监管重心从“事后处罚”转向“事前防范”,企业依法经营水平有力提升。

  执法标准不一致、执法要求不统一,严重损害行政执法机关公信力,也是这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的问题之一。江苏根据全面摸排情况,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同案不同罚”问题,扎实推进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35个省级主要执法部门、13个设区市全部制定行政裁量基准和适用规则,并且定期评估、动态调整。制定公布涉企行政处罚事项不予、从轻、减轻处罚“三张清单”,对依法可以采用提醒、建议、告知、劝阻等方式的不予处罚,累计制定行政处罚免罚轻罚清单1.4万余项,今年以来依法不予处罚案件同比增长8.59%,免罚金额2.18亿元。

涉企执法监督常态长效

  “部分执法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没有践行好包容审慎原则”“行政复议纠错及行政败诉案件较多,暴露出一些执法部门重程序轻实体问题”,在今年4月举行的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年度述法大会现场,一些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刀刃向内”进行自查剖析。

  “年度述法既是检视各地各部门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开年大考’,更是在给关键少数‘压担子’‘指路子’,以述促改,有力倒逼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江苏省司法厅副厅长范沁芳说,江苏从党政主要负责人“示范引领述”到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及重点执法单位主要负责人“延伸拓展述”,创新“书面报告全覆盖、现场述法抓重点、问题清单促整改”述法工作机制,省市县三级实现现场述法全覆盖,1655名领导干部上台述法,助推法治政府建设提质增效。

  执法为民,监督为要。江苏还部署推进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建设,省级、13个设区市地方政府全部启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印章,省市县三级行政执法部门设立法制机构(执法监督机构)3020个,行政执法监督队伍发展壮大到9073人。创新出台《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职责指导清单(1.0版)》,细化明确12项协调监督事项31项具体职责,并以此为基础出台《行政执法监督文书示范文本(试行)》,编制18种文书样式,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实现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全方位、全流程、常态化、长效化监督,让监督的“牙齿”真正“咬合”。

  “依法诚信经营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隐形资产。”江苏省工商联主席刘聪告诉记者,司法行政系统整合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公共法律服务等职能为企业开展全流程“法治体检”,帮助企业主动发现纠正违规,引导企业提升依法治企能力和水平,支撑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构建长期竞争力。

  “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对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司法厅厅长张晓伟表示,江苏司法行政系统将切实增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感使命感,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契机,抓源头、强规范、严监督,提升法治政府建设能力,推动法治江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让高水平法治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显著优势、核心竞争力和坚强保障。

附件:

责任编辑: 操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