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援藏律师到故事大王 初心不改

来源:安徽省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时间:2022-07-19 16:10
分享到 打印

  文/安徽省法律援助中心 都勇

  我曾是一名监狱民警,通过自学获得了律师资格。2019年6月,突然接到援藏的特殊任务,来不得半点犹豫,体检合格后于6月11日来到了拉萨。

  去西藏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恐惧。因为此前,我查过很多资料,了解西藏高原缺氧,有高原反应。果不其然,当天晚上10时到达驻地后很快被告知:“行李放大厅,不用搬到房间了,先休息,第二天再搬”。有人不信,但很快就服了,从一层到三层,每上一步楼梯,都要喘一口气,中间还要停下来休息一会。除了缺氧,就是感到茫然无措。远离亲人、远离朋友、远离熟悉的工作场所。还有,就是语言不通,西藏地区民族主体构成为藏族,讲藏语。

  但是,这些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勇敢去面对,必须要适应当地的环境,勇敢去面对。我下定了决心,藏族人能生存、藏族干部能生活能战斗的地方,我也一定能。

  此后,我开始仿照当地人的生活饮食习惯,早上喝酥油茶、吃糌粑、藏包子,中午吃盖饭,晚上吃藏面。我只穿长袖长褂长裤子,整日戴一顶帽子。不能剧烈运动,就在黄昏散步慢行。晚上气候干燥,就在卧室里放一盆水。气压低,鸡蛋煮不熟,面条煮不烂,用高压锅呗。晚上的风刮得能从鼻孔吹裂口腔,就一直戴口罩。不能感冒,一感冒可能就面临生命危险,就常备着药品。

  很快,这些措施就起了作用,我适应了高原生活。但我的战友们有的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在休整期间,先期到达的37名短援队员,有3名住进了医院。安徽第七批短期援藏39名队员,在藏半年有8人住院治疗。但比起同批全国其他兄弟省份,我们依然是幸运的,在2019年那个7月,有数名援藏干部把生命永远留在了青藏高原……每年都有。

  但是,边疆需要去守卫,国土需要去耕耘,文化需要去传播,民族需要去融合,安徽援藏总领队经常说:“海拔高,境界更高;光照强,信念更强。缺氧不缺精神。如果没有青藏高原,长江会怎样?黄河会怎样?中华民族会怎样?”作为一名援藏队员,作为一名援藏律师,我要让藏族同胞同全国人民一道均等共享国家法律援助基本公共服务!6月12日,到达西藏的第二天,我就着手制定工作计划。

  援藏律师基本职责是接受服务地法律援助中心指派,为受援人提供代理、辩护和咨询服务。但在西藏,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当地法律职业人员极其缺乏,山南全市12个县区,本地常驻执业律师不到5人。这就意味着凡是法治建设所需要的专业性工作,援藏律师都要去承担。同时,援藏队员还兼具促进民族团结融合的使命。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干的。

  在藏半年,我共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件,帮困难群众避免损失390余万。在藏民洛某某工伤案二审答辩中,我依据有关政策,为其获得赔偿121万元。2018年底修改的刑诉法确立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速裁程序,但这两项制度均须律师见证,在“1+1”法律援助志愿律师到达山南区县前,我几乎承包了这项工作。每起案件,我都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要求,告知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询问非法取证情况,并向检察院提出量刑建议。每起案件,都达到了当事人满意、检察院也满意的效果。

  除办案外,我还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代拟诉状9件。11月5日下午,浪卡子县政府副县长带着县住建局局长等数十人到我办公室。原来,县里一工程项目发包后经层层转包,工程款被包工头挥霍一空,几十位农民工到县政府上访。认真分析本案法律关系后,我建议将农民工工资与其它债权债务问题分开,将剩余工程款中的工资等额部分打入人社局保证金专用帐户,其余债权债务问题走司法程序。最终农民工的194万工资得到发放,一场群体性事件圆满化解。普法也是经常性任务,在乃东泽当镇郭沙社区,我采用现场有奖问答式普法,给答对法律问题的群众发放小奖品,得到了现场群众的热烈响应,市普法办普遍推广。离藏前又到琼结县连场宣讲2场。为政府部门提供法律顾问服务也是我的工作之一,在山南老政协片区市场拆迁中,我发现“钉子户”的房子是转租的,提出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而不搞强拆的方案被采纳,最终在法治框架下完成拆迁任务。山南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科只有1人,我积极参与和协助部分行政工作。帮助统一法律援助文书格式,推动差别化案件质量评查;协调山南司法局干部同步参加安徽司法系统的培训;参与起草调研报告等。

  离藏前,山南市司法局专门召开座谈会,全局干部为我献哈达,局党组给我记三等功。援藏虽然结束了,我常常不自觉回忆那段艰难但很有意义的岁月。我深感庆幸,自己有幸参与到一次国家的战略任务中去,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我也深感压力,毕竟已经被贴上了援藏队员的标签,社会对你的期望要求会更高一些。在西藏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都能践行“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难道在内地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反而懈怠下来?答案是否定的。

  2020年援藏结束后,我转任到安徽省法律援助中心工作。法律援助为低收入群体和特定案件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服务,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帮扶弱者的精神同对口支援西藏一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公平正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自然延伸。要让全体公民尤其是困难群众均等共享国家法律援助基本公共服务,前提是要让他们知道法律援助的政策和获取法律援助服务的渠道。为此,在法律援助宣传工作中,在法律援助中心领导的支持下,在微信平台开通“安徽法援”政务新媒体,设计手机海报公益广告,开发微信服务菜单,广而告之法律援助服务供给的渠道和方式。虽近知天命之年,但我仍孜孜不倦地学起了新媒体排版设计技术,将法律援助为困难群众维权争取合法利益的故事图文并茂展示出来、传到网上。这种在服务中扩大宣传,在宣传中贯通服务的作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传播量和互动式引导转接公共法律服务次数年均逾数万人。

  2022年3月,法律援助中心承办安徽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启用后的首场主题展览布展工作,展览现场布置陈列了从全省各地征集的60多面群众赠送的锦旗,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群众经常性赠送锦旗表达谢意是法律援助工作领域的突出现象,直观展现了群众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情感认同,深刻体现了群众对党领导下法律援助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称赞。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有一个暖心的故事,都诉说着受援人对法律援助的认可与感激。为充分挖掘这种现象的法治文化内涵,举旗帜、聚民心、展形象,厚植党的群众基础,法律援助中心配合省司法厅政治部开展了“锦旗背后的法援故事”专项系列宣传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锦旗故事成为法律援助的社会“名片”。未来,我仍会尽己所能,向更多的人讲述安徽的法律援助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的优越性。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