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近年来,北京市平谷区法律援助中心积极开拓创新,把司法行政服务理念嵌入到工作中、体现在成效上,努力推动法律援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打造法律援助品牌服务,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023年6月以来,平谷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84件,为当事人挽回各类损失约1092.3万元。现场接待群众来访3659人次。“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接待群众来电31448人次。
健全服务网络
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法律需求,平谷区法律援助中心积极推进高效、便捷法律援助网络建设。
一是推动三级平台建设。区级层面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将其作为全区法律援助工作枢纽。推进各乡镇(街道)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站功能,定期培训工作人员、村居法律顾问,提供面对面法律咨询,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群众即时提供帮助。在有条件的村设立法律援助示范点,推行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援助“一站式”代办服务,确保有法律援助需求的村民半小时内得到回复。
二是整合多方服务资源。平谷区法律援助中心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建立了39个法援工作站、27个法援联系点,统筹辖区12家律师事务所62名律师组成法律援助律师团队,全面延伸法律援助触角,建立“城区一刻钟,农村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网络,扎实高效为全区特殊困难人群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规范工作流程
一是组织业务学习。通过线上、线下组织法律援助律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对法律援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所有法律援助律师深学细悟,掌握核心要义,强化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办好每一件法律援助案件。
二是修订工作制度。制定出台《平谷区法律援助案件指派工作管理制度》《平谷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结合承办律师专业特长、执业经验和受援人意愿等因素,合理指派承办案件律师。
三是加强日常指导。启用新版法律援助文书,撰写法律援助工作案例,制定工作手册,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程序、工作质量作出规范。
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坚持把为民服务纳入实事工程。2023年起连续两年将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纳入平谷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任务,通过招投标方式,专家评审公平公正公开选择法律援助服务机构,科学测算工作经费,不断完善法律援助案件补贴发放流程,协助律师完成免税申报,提高律师工作积极性。
二是坚持协同共治应用线上系统。同步使用政法协同系统和法律援助案件系统,建立联动机制,强化科技赋能,坚持“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流转办”和“线上+线下”并行的服务理念,形成“纵向直通、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工作合力。对群众线上申请法律援助的诉求在第一时间登记受理,对能办事项立即办理解决,对不符合政策规定、不能办理事项,做好解惑释疑工作。
三是坚持质量先行加强评查评估。严格按照《司法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规则》《司法部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规则》等评查标准,定期开展卷宗评查。启动法律援助案件旁听庭审工作,全年旁听法律援助庭审案件比例不少于总案件数的10%。逐一回访受援人群,对发现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及时反馈、督促整改,确保案件善办善结。
开通绿色通道
一是真情保障重点人群。聚焦妇幼弱残、农民工、军人军属、遗留问题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需求,推行经济困难承诺制、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等系列便民服务举措,及时有效维护重点群体合法权益,让法律服务更具温度、更显温情。
二是倾力打造法援品牌。聚焦困难群众权益维护,打造“援来为你播撒希望之光”法律援助工作品牌,在重要节点开展法律援助专项维权活动。2023年6月以来,累计办理涉及农民工案件814件,涉及残疾人案件40件,涉及妇女案件431件,涉及未成年人案件80件,涉及老年人案件406件,涉及军人军属案件3件。
三是聚焦重点综合施策。做好法律援助刑事案件全覆盖工作,确立“4个即时”当天完成原则,即时梳理相关部门法律援助通知,即时完成审批,即时指派承办机构,即时确认律师并通知联系,保证律师会见、阅卷时间充足,提升案件办案质量。
打造特色服务
一是加强特色法律援助站点建设。2023年11月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设立退役军人法律援助联络点;2024年4月借助“平急两用”建设契机,在南独乐河镇南山村建立法律援助示范点;2024年6月设立驻武警某大队法律援助联络点,探索建立军地法律服务协作机制。
二是参与轻刑快审速裁工作。2024年4月平谷区为进一步推进刑事案件繁简分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政法单位联合制定关于轻微刑事案件“一站式”轻刑快审速裁工作机制。平谷区法律援助中心负责及时协调指派值班律师参与速裁案件诉讼,为没有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
三是促进地区联合协同发展。在劳动争议类案件上加强协同,拓展异地法律援助维权通道,为在京务工人群提供法律援助服务。2023年6月至今为津冀籍在平谷区务工人员解答咨询300余次,审批法律援助案件19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