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法援同行暖人心 法治护航惠民生

来源:济宁普法 发布时间:2025-09-30 10:49
分享到 打印

  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济宁市法律援助中心构建起“普惠均等、智能精准、全链条覆盖”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五年间,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8.7万余件法律援助案件,“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咨询量达29.8万人次,开展普法活动800余场次,惠及群众60余万人次。全市法律援助宣传、案件质量、标准化建设等各项工作成效显著,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建强保障机制,筑牢普法“定盘星”

  科学规划定方向,明确普法核心任务。每年印发《关于开展“法援惠民生 一月一主题”法律援助活动的通知》,以持续开展“法援惠民生”活动为抓手,全力推动法律援助普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明确将民法典、法律援助法及农民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核心普法内容,细化“法援惠民生 一月一主题”活动,将普法任务与特殊时间节点相结合,将普法工作与法律援助案件办理、咨询服务等业务同部署、同考核,确保普法工作有章可循。

  织密服务网络,实现普法全域覆盖。截至2025年,全市建立347个法律援助工作站,4325个村(居)联络点,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实现“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全覆盖。深入融合“12348”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开设惠企、青年创业、特殊群体服务专线。依托“济宁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普法宣传与法律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二十四小时不停歇。五年间,三大平台解答法律咨询40余万人次,群众满意率达99.98%,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建强专业队伍,夯实普法人才根基。组建“济宁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吸纳资深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定期开展普法培训,提升宣讲专业性;建立“以案释法案例库”,精选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典型案例,作为法律援助普法鲜活教材。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宣传,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特定领域的法律援助项目,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和激励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法律援助的良好局面。

精准靶向施策,激活普法“新动能”

  聚焦重点群体,开展精准普法。紧扣“法援惠民生 一月一主题”,聚焦不同群体需求,创新开展系列特色活动:面向务工人员推出“安心行动”,针对妇女群体开展“法援护芳华 维权暖万家”系列活动,为未成年人定制“法援护苗 守护青春”等活动,将法律服务送到工地、农村、社区、校园一线,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零距离的法律援助服务。在内容传播上,精心打造“法援故事”,将事故赔偿、遗产纠纷等真实案例改编为普法短文,以“身边事”讲“身边法”,传递法治温度、引发社会共鸣;同步制作法律援助微视频,用动画演示、情景演绎等形式,把专业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语言,让法律援助更易感知、更接地气。

  创新传播载体,构建线上线下矩阵。打造“线上+线下”普法矩阵。线上依托“法治济宁”微信公众号开设“法援故事”栏目,定期发布“法援故事”,发布短视频《法护微光》等,累计播放量超50万次;线下利用村居、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法治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展“法援惠民生 一月一主题”法律援助普法宣传活动,让群众零距离、面对面学习法律知识。

深化以案释法,彰显普法“硬实绩”

  办案普法同步走,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推行“一案一普法”机制,要求律师在案件办理中,向受援人讲解相关法律条文,向对方当事人释明权利义务,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如 2022 年办理的“某工程公司拖欠韩某某等农民工工资一案”,法律援助律师帮助韩某某等农民工成功讨薪130余万元,同步向企业和工人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推动企业完善用工制度,相关经验被全省推广。

  援调对接促化解,嵌入现场即时普法。依托“援调对接”机制,联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组织建立“法律援助+纠纷调解”协同工作模式,将普法宣传嵌入纠纷化解全流程。法律援助律师以中立第三方身份介入,在倾听诉求、梳理矛盾的基础上,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释法律”的方式,既推动矛盾高效化解,又让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直观学习法律知识,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意识显著提升。

  强化典型引领,发挥案例示范效应。通过评选“十佳法律援助案例”发挥示范效应。《济宁市法律援助中心对冯某某工伤待遇赔偿提供法律援助案》荣获2023年度山东省“十佳法律援助案例”。2024年《推行赡养老人三方协议 弘扬法治精神 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和《老年人附义务赠与合同纠纷案》分别获评全省“法律服务 助老护老”十佳工作案例、“法律服务 助老护老”十佳案例。通过优秀案例形成“个案维权—群体普法”的良性循环。

法治新篇再启航

  五年深耕,济宁市法律援助工作实现“三个转变”:从“应援尽援”到“应援优援”,从“线下为主”到“智慧融合”,从“单一维权”到“系统治理”。站在新起点,济宁将以“法护微光”品牌为引领,持续优化“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推动法律援助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正如群众锦旗所书:“法律援助解民忧,法治春风暖万家”——这既是对过往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附件:

责任编辑: 朱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