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专业维护劳工权利,法律援助彰显公义

来源:中国法律援助网 发布时间:2019-10-13 15:18
分享到 打印

黄乐平先生发言照片.jpg

发言人: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黄乐平先生

民间机构在中国的发展起步比较晚,但由于中国特殊群体受援人群的受众多,有丰富的实践土壤,且有滋生发展特点。

因自身遭遇工伤,在维护自身权利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困难,像我这样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劳动者要维护自己的劳动权利尚且困难重重,作为普通劳动者要想获得司法公正又谈何容易?基于此,我确定了要建设专业化劳动法律援助机构。以劳动者权益为中心,确立了两个结合,第一是理论与实践、第二公益与实践相结合,对受援人群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明确他们的主要困难及特点。

义联作为专业的劳动法律援助机构,受援人中90%以上是农民工,集中在加工制造、服务、建筑行业,涉及权利的主要争议为劳动报酬、加班工资、经济补偿金、工伤赔偿等权利性争议,受援人群中40岁以下的农民工超过50%,其维权意识更强。利益性争议(法律没有明确,比如休息休假)比例上升。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繁琐、维权成本高,导致很多农民工望而却步。一方面,义联为其承担为全过程中所有费用,另一方面,普及维权知识、增强维权能力。关于劳工群体普遍维护权利的趋势性问题,通过政策建议或立法建议向有关部门提交,以便于更好的解决他们实际权利难题。

要树立起机构的公信力,就要做到“专业、公益”。在法律援助服务领域,坚持九年,通过热线电话、来访接待、在线咨询、案件代表等形式,服务超过13万次的受援人群,累计代理案件超过八千件。在过去十年中,为各类劳动者挽回损失超过2.3亿人民币,累计处理群体性案件619起。通过提炼案件处理经验,形成案件处理报告,把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用到工作实践中,确保团队不会因为律师的流动而影响整体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除了代理案件。解决劳工群体权利诉求的另一有效工作就是推进立法,以劳动法为例,过去20年间中国劳动实践发展的速度迅速,而中国社会对于丰富劳动法实践的理论准备并不充分,这就给了民间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化的机会。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再通过发现的问题形成立法建议,最后推动立法部门采纳民间建议。一个成功的例子是:通过我们的立法推动,在《劳动法》第61条“将职业病工人纳入社会救助范畴”,给劳动者获得民政部门社会救助提供了一个窗口,现在每年以职业病获得救助的劳动者医疗费和生活费均在十亿元以上。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