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案例6
走私穿山甲鳞片的种属鉴定案
关键词:司法鉴定 珍稀野生动物 穿山甲鳞片 种属鉴定
案情概况
据某海关缉私分局介绍,2019年9月30日,海关缉私分局联合某公安分局查获涉嫌走私的穿山甲鳞片10940.9千克(含袋子的重量),共净重10645.3千克(除去袋子的重量)。每个袋子上均有标记(部分袋子因磨损无法识别),其中279包的袋子上标记为“L”,其余27包的袋子上标记为“R”。本案委托华南动物物种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进行鉴定,鉴定人员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双重论证。
形态学方法鉴定显示,该类检材外观呈黄棕色至深褐色,外形呈狭长形或扇贝形的片状结构,中间较厚,边缘较薄;背面色深,有光泽,腹面色较浅,中部有一条明显突起的弓形横向棱线,其下方有数条与棱线相平行的细纹;角质微透明,坚韧而有弹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微咸。经分子生物学方法序列测定后,比对序列,实验比对序列参照国际公认的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或生命条形码数据系统(BOLD)中的序列信息。
参考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的《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2017年版)及国际公认的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或生命条形码数据系统(BOLD)中的序列信息。最终鉴定所有鳞片均为:哺乳纲(Mammalia)鳞甲目(Pholidota)穿山甲科(Manidae)树穿山甲(Manis tricuspis)的鳞片。树穿山甲仅自然分布于非洲,主要分布于塞内加尔至肯尼亚西部,南至赞比亚,在我国没有自然分布。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2017年版)规定,树穿山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鉴定要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影响下,走私野生动物犯罪日益猖獗,打击非法走私野生动物案件具有重要的社会警示作用。本案在鉴定颜色、形状等特征时采用了形态学鉴定法,通过形态学鉴定可以将生物种属进行粗略归类;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提取样品DNA并经序列测定后进行序列比对,进一步印证判定结论。采用双重论证,相比常规鉴定方法更为科学、严谨,为刑事案件的办理提供了更加准确、可靠的证据。
案例意义
自然界由许多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任何一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20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明确提出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在我国,目前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对此类案件进行鉴定,能够严厉打击穿山甲盗猎和非法走私野生动物的行为,提高世人保护生态、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专用名词解释
形态学方法:通过对器官、组织检材或其他检材的宏观形态或显微组织形态进行辨认以达到诊断和鉴别目的的筛选方法,是医学、生物学领域中常用的研究和诊断方法。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体系、蛋白质-核酸体系(中心是分子遗传学)和蛋白质-脂质体系(即生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