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淑秋
邻里间鸡毛蒜皮的摩擦、马路上小剐小蹭的争执、父母赡养问题上的分歧……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往往是群众心中难解的“疙瘩”。反复拉扯的矛盾纠纷谁来“解扣”?僵局又该如何打破?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进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司法局驻区综治中心诚毅金牌调解室,墙上高悬的“诚毅”二字首先映入眼帘,墙面挂着“诚毅调解十法”的展示牌,透着一股让人安心的实在劲。调解室内,几张方桌围坐,调解员黄进勤端坐其中,正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
诚毅金牌调解室自2024年7月成立以来,已成为化解矛盾纠纷、守护辖区和谐的温暖港湾。
“‘诚毅调解十法’是调解室从长期积累的调解经验、调解智慧、调解方法中总结提炼出的方式方法。包括扶正祛邪法、倾听纾解法、换位体验法、案例推演法、借力破冰法、避锋藏锐法、增量探求法、氛围渲染法、信俗隐喻法与参谋助力法。”调解室有关人员向记者介绍说。
今年4月,调解室收到一个棘手的案件。一位八旬老人育有两子,因老人早年与前妻离婚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父子关系长期疏远。两子拒绝支付赡养费,老人无奈求助集美区综治中心,要求儿子承担赡养费、医疗费、护工费及节日补贴。
“家事纠纷调解,没有铁面判官,只有厘清一本算不清的情感账本的解纷人。”调解室负责人马千雨说,调解员首先通过“倾听纾解法”,耐心接触各方,缓解情绪激动的当事人,随后以“氛围渲染法”建立共情语境,倾听诉求。
梳理矛盾核心后,采用“背对背”沟通,一面引导老人表达关爱,一面向两儿子阐明法责,唤醒亲情。在协商赡养金额时,调解员并未简单折中,而是逐条分析矛盾焦点,既强调赡养义务的强制性,也劝导老人体谅子辈的经济能力与生活压力。
“赡养是法定义务,但方式可以有温度。”马千雨说,基于此,调解员运用“扶正祛邪法”,强调对当事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敢于说“不”。
调解中,调解员提出“分步实施”方案,先落实基础赡养费,后续再协商医疗费,而不是按老人诉求一步到位,并辅以“节日关怀”等柔性提议弥合分歧,推动共识逐步形成。调解后期,面对老人反复变化的态度,调解员向其明示法律风险,并强化亲情纽带;对两子则强调社会评价,防止矛盾升级。
最终,在情、理、法的融合调解下,双方签署协议,化解了这场积怨已久的家庭纠纷。
“止诉于源、化争于情。”马千雨说,通过以“诚”待人,以“毅”破局,这场调解最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诚毅’二字,不仅是挂在墙上的铭训,更是刻在调解员心中的准则,也是对每一名来访群众的希冀。”马千雨说,它不仅是对嘉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更为矛盾纠纷化解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活力。
马千雨说,调解文化强调以和为贵,而“诚毅”二字正契合了这一理念。“诚”字要求调解员要与当事人共情,设身处地为当事人思考;“毅”字则要求调解员在面对调解过程中的困难要保持耐心和定力,反复沟通,弥合分歧。
面对复杂纠纷,往往需汇聚众力。在一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中,诚毅金牌调解室启动“借力破冰法”“增量探求法”等调解方法,联合法院、镇街组建三方调解团队。镇街干部深谙民情,法院提供可视化判例标准,调解员居中协调化解。多方优势互补,构建强大支持网络,让“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短短两天便促成赔偿协议签署。
从情感融冰到法理塑形,再到资源聚力,“诚毅调解十法”层层递进,将“诚”之守信与“毅”之果敢贯穿解纷全过程,不仅高效化解基层矛盾,更在每一次定分止争中传递着“法治+温情”的力量。
据了解,自2024年7月入驻集美区综治中心以来,诚毅金牌调解室受理调解案件1074件,其中现场达成协议623件,调解成功率接近60%。
集美区司法局局长陈鸣说,诚毅金牌调解室的成功,离不开调解员们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综治中心的有力依托。集美区司法局将以区综治中心为枢纽,持续深化“情、理、法”三位一体的调解模式,推动诚毅金牌调解室在矛盾预警、资源联动、普法教育等方面发挥更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