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梦寐的“惊喜”,却换来死刑和父亲逝世
李某某的家乡在中缅边境的一个小镇上,那里山清水秀,地广人稀,家中有健康的老父亲,有善良的妻子,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一家五口靠加工粮食、茶叶维持生活,日子虽苦但也其乐融融。
2002年10月,李某某偷偷将夫妻俩多年来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全部取出,到中缅边境的一个小镇上买了海洛因,幻想着以数倍的价格卖出,回家后给妻子一个一夜暴富的“惊喜”。但妻子收到的却是李某某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死刑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噩耗,70岁的父亲得知后第二天便气绝身亡。2003年11月,李某某二审被改判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2003年12月,李某某入监服刑。这时,他的大女儿10岁,小女儿8岁。
找出症结,对症下药
一边是因自己过错导致的家破人亡,另一边是监狱里看不到尽头的未来。监狱民警感受到了他的茫然和绝望,立即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鼓励他“为了家人活下去”,然后紧接着安排他拨打亲情电话,缓解他的焦躁情绪和心理压力。
在同民警的多次谈话中,李某某逐渐意识到,自己活下去的动力就是家人。民警给李某某安排了一个任务:每个月至少要给家人写一封信、打一次电话。
坚强的活下去
入监第一年,李某某收到妻子来信,信中写到:“老李,自从你带走积蓄,又被抓捕后,家里没有钱了。还需借钱给你找律师,处理父亲的身后事,现在已经欠下了五万多元的债务,大女儿问我找爷爷,小女儿问我找爸爸。沉重的压力下,我的体重从110斤降到了70斤。我可能活不了多久了,欠下的债务,你回来了一定要去归还。”这与其说是对丈夫的控诉,不如说是自己绝望的遗言。
民警们分析,如果其妻子出现意外,那么李某某实施自杀的可能性必将剧增,这不但意味着监狱改造工作的前功尽弃,还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彻底毁掉。
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监狱民警不断告诫他,为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为了那个不完整的家,一定要坚强的活下去。其妻子也在民警的反复劝说下,逐渐打消了寻死的念头。
比下决心更难的是坚持。这是一场监狱警察、罪犯和其家属相互协作的接力赛,断了一环、掉了一棒都是满盘皆输。民警们十几年如一日,每天坚持与他谈心谈话,给他讲述其他罪犯的改造经历,帮他做服刑改造规划,鼓励他脚踏实地、积极改造。
趁势而为,把希望变成现实
入监第四年,李某某在劳动中表现越发突出,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多了起来。女儿在回信中常说:“爸爸,生活会变好的,你也会好的,未能见面的日子,我们都要好好的。”家信凝聚希望,寄出牵挂,带回叮嘱。
在与家人的沟通中,李某某逐渐意识到,女儿学习的关键期已经到来,他目前的文化水平已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指导。在新的迷茫和焦虑面前,民警为他找来女儿使用的教材和关注孩子成长的相关书籍,帮助他提高文化水平,了解孩子成长特点。在亲情的感召下,李某某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学习步伐,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不仅可以帮助其他罪犯写信,还尝试给监狱新生报刊投稿分享自己的改造感受。这一阶段的李某某常常会和民警说:“心态平了、血压稳了,我逐渐能够说服自己,按照正常人的活法,不断种下希望,然后一个接一个去实现。”
2013年8月,小女儿考取云南师范大学的喜讯通过亲情电话传到大墙内,但李某某还没高兴多久就陷入了低落和迷茫,因为大女儿的学费已经让家庭不堪重负,小女儿的学费无异于雪上加霜。
在得知这个情况后,民警们立刻着手帮他申请监狱“爱心圆梦”助学基金。同时,经过监狱与学校的沟通,学校为其小女儿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解决了学费、生活费的困难。
阴霾散去,阳光如期而至
2018年,李某某收到小女儿寄来的喜讯:她大学毕业后已经参加工作。加上此前已经成为银行职员的大女儿,一个家庭的重生已经成为事实。在一次罪犯学习讨论中,李某某说道:“回首多年的改造历程,是监狱和民警挽救了我,给了我重生的机会,只有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一名死缓罪犯才会出现重生的可能,是党和国家的刑事司法政策和监狱民警的帮助让我即将毁灭的家庭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我会在余生里珍惜生命,感恩国家,回报社会。”
在李某某刑满释放的当天,他走出监狱大门,发现眼前是早已等候的家人,多年不曾流泪的他喜极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