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在外漂泊多年的囚子终于回家

——广东省河源监狱刑释人员马某某成功改造典型案例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1-11-09 14:41
分享到 打印

  习惯漂泊 他了无牵挂

  马某某,男,1959年9月出生,2017年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于当年12月转入广东省河源监狱服刑。从25岁第一次走进看守所,到58岁再次进入河源监狱服刑,这33年马某某因盗窃行为先后出入江西、湖南、上海、安徽、广东等地的看守所和监狱多达12次,几乎半辈子都在监管场所里度过。马某某家庭观念淡薄,未婚无子,其母亲去世后就与哥哥嫂嫂闹翻了,几十年来都没有与任何亲人联系。

  接受改造 他幡然醒悟

  马某某是个文盲,斗大的字认识不了几个,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平时情绪控制能力差,常因生活琐事与其他罪犯起口角之争。对于这样一名长期以偷摸扒窃为生、屡进监狱改造的犯人,如何将其教育转化为知错能改、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河源监狱的民警们费尽心思。

  第一步,文化润心,激发回家渴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化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激励人向上向善的哲理,是滋养罪犯精神的一剂治本良药。马某某所在的一监区打造的是“孝文化”品牌,民警们借助监区浓厚的文化氛围,鼓励其诵读文化经典,组织观看监狱“亲情帮教活动”视频,让他充分感受到家庭和亲人的温暖,唤醒其内心沉睡已久的亲情。

  第二步,矫治塑心,重拾生活信心。为提升马某某的生活信心,改变其不良行为习惯,监狱安排最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从提高挫折应对能力、促进人际关系改善、做好职业规划等方面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还邀请社会心理专家从更宽广的角度对其进行矫治,引导他认识并接受创造美好生活的方法和路径。

  第三步,情感暖心,心中重现希望。考虑到马某某年纪大、手有残疾的现实情况,监狱为其调整了劳动岗位,让他从事力所能及的改造任务。在他生病时,监狱专门为其配制病号餐,同时安排同监舍的罪犯组成4人帮扶小组,在他遇到困难时及时予以帮助。监狱良好的改造氛围,温暖了他几十年来孤寂冰冷的内心,使其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第四步,民警谈心,清除心中灰尘。为教育转化好这名全监狱服刑次数最多的犯人,从监狱领导到专管民警,都定期找马某某进行个别谈话教育。民警根据他的服刑经历,结合正在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别从“责其罪”“析其耻”“教其能”“解其忧”四个方面开展教育改造工作,促使其知耻辱、辨是非。

  第五步,破冰融心,浪子终于回头。经过监狱的努力,马某某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反省。监狱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班,让他看到了更加精彩的世界,每次学习后他都会主动向民警鞠躬表达谢意。

  在监狱的温情感召和民警的不懈努力下,马某某这个30多年没有回过家乡、半辈子居无定所的浪子终于醒悟,他对民警说,“我想回家了”。

  浪子回头 他走向新生

  在临近出监的时候,马某某有了新的忧虑。他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担心无法买车票回家;离家30多年,和亲人关系不好,担心家人不接纳他;家乡没有房子,自己年纪大,没有过硬的谋生手段,担心依然会流浪街头。面对他的各种担忧,监狱进行了实地走访,与当地的公安、司法行政、民政等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当地政府对困难刑释人员的帮扶政策,并与马某某的亲人进行接洽。马某某刑满释放后,监狱专门送他回家,并帮助他上好户口,办理好身份证。地方政府根据相关政策,为马某某办理了五保户,哥哥姐姐帮他租了房子,还带着他外出打工,马某某的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

  后来,马某某作为特邀嘉宾回到河源监狱分享自己回归社会的种种经历。他说:“我以后宁愿去讨饭也不会再去犯罪了,否则对不起党和政府的挽救之恩。”他真诚的分享,朴素的话语,深刻的反省,让现场罪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很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附件:

责任编辑: 朱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