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天津市监狱系统
提升教育质量 筑牢监管防线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3-02-10 15:26
分享到 打印

  天津市监狱系统坚持“向教育改造要质量、要安全、要稳定”的工作理念,多措并举,扎实做好罪犯改造各项工作,用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效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前移关口,奠定罪犯改造坚实基础

  入监教育,是罪犯进入监狱服刑改造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天津市津西监狱是承担罪犯入监教育的功能性监狱,六监区的民警闫志仁自2018年入职,现在已经成长为监区的业务骨干,他在入监教育工作中总结了自己的“24字真言”:讲政策立规矩、抓行为纠陋习、多谈心正心态、明赏罚显公正。

  2022年,一向入监改造良好的罪犯吴某,突然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常发呆走神等表现,闫志仁多次找吴某谈心谈话,找到吴某的“心结”。原来,吴某从新闻中得知家人的居住地被划成了疫区,他因挂念亲人的生活而忧心忡忡。为缓解吴某的心理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入监教育,闫志仁及时将情况做了记录并反映至监区狱情分析会,与其他民警集中研究讨论,制定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是利用学习、习艺间隙,多次找吴某谈心、劝导;第二步是与家属多沟通联络,随时掌握家中情况;第三步是安排同班组其他罪犯多在生活上照顾吴某,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当吴某得知疫情逐渐好转、家里一切安好时,他向这位一直关心、帮助他的主管民警深深地鞠了一躬,他说:“监狱民警不仅是我改造道路上的老师,更是我改造生活中的家人,我一定会服从警官安排,积极改造,努力学习、劳动,不辜负警官的帮助和希望”。

  攻坚克难,抓好个别教育和心理矫治工作

  博弈较量中汲取经验、对峙僵持中寻找突破、循环反复中挖掘潜能,是对个别教育最好的诠释。民警紧密围绕“心理-性格-行为-思想-情绪”五个维度建模,科学应用评估结果及心理矫治,瓦解顽固思维定式、打破围城心理壁垒,建立警囚“信任-依赖”关系模式,全局顽固犯教育转化率同比提升了3.88%。

  天津市杨柳青监狱罪犯王某,年仅21岁,却深染社会恶习,多次违反监规监纪。主管民警梁贇心思缜密,深入了解和分析发现他“张牙舞爪”的行为,是因恐惧改造生活而产生的“自我防卫”表现,随即从细微处入手,加强了对王某的日常管理,从个别谈话查找症结,再对症“下药”,综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团体辅导等手段,帮助王某积极调整心理状态。

  时间是教育成效最好的试金石,在民警日复一日的关心帮助下,王某逐渐转变了思想、卸除了防御心理,在认罪悔罪书中这样写到:“感谢监狱民警对我的不抛弃、不放弃,让我有了新生的机会,我将把我的刑期当学期,好好学习、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面“充电”,增强罪犯内在改造动力

  “将刑期变学期”在长泰监狱六监区监区长荣军那里,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针对罪犯文化知识缺失问题,他鼓励罪犯着重补足义务制教育,鼓励参加高中以上学历学习;他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组织罪犯学习教学视频,提升罪犯文化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促使其回归社会后能自食其力。荣军坚信“学习”可以让“浪子”彻底认罪悔过、重树人生目标。

  罪犯张某在出监前,跟着荣军来到回归宣誓室,在五星红旗下郑重宣誓,认知自己以往的过错,出监后保证做一名守法公民,并在誓词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内引外联,积极构建社会帮教体系

  近年来,天津监狱系统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与多个行政单位、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帮教关系,通过开展帮教活动,向社会公开执法工作,回应百姓关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最近过得怎么样?在里面要好好照顾自己,妈妈等你回家……”看着屏幕那边孩子的身影,李女士不禁泪流满面。由于疫情防控,她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自己的孩子了,这次通过线上“亲情云会见”活动见到儿子,她情绪非常激动。

  看到积极上进的孩子,李女士十分欣慰,表达了对此次“亲情云会见”活动的感谢:“孩子长大了,也更懂事了。这都要感谢民警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谢谢你们!”

  天津市监狱系统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监狱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始终保持自信果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保持定力、勇于变革的工作态度,保持永不懈怠、锐意进取的奋斗姿态,使改造罪犯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奋力谱写监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附件:

责任编辑: 朱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