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江苏省通州监狱 范奇文
江苏省通州监狱 李 进
江苏省通州监狱 李明俊
江苏省监狱管理局新闻中心 孙银军
新春走基层,我们来到江苏省通州监狱,近距离感受一线民警扎根基层沃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党的监狱事业团结奋斗的动人风采。他们的故事很普通,在全省监狱系统随处可见,也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为江苏监狱的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坚实的根基,也让他们奋斗的姿态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长路漫漫、惟有奋斗,向战友们致敬!
叶海俊:耐心与汗水 践行从警誓言
1990年出生的叶海俊是江苏省通州监狱最年轻的监区长。虽然年轻,但他已经在基层监区工作了12个年头。
笔记里写着的,是他的青春故事
叶海俊从警校毕业后就考入通州监狱成为了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初出茅庐的叶海俊总被前辈们当个“小杆子”照顾着。但叶海俊并不想被当个“小杆子”。
从他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为自己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不懂就问、不会就记。他把监区每个同事都当作自己的师傅。师傅是如何处理罪犯矛盾、如何做罪犯思想工作……全部一一记在本子上。
“我的每个师傅各有所长,跟着他们我学到不少东西。”叶海俊聊到自己师傅的时候满是自豪。
10多年过去了,叶海俊还坚持着记笔记的习惯。如今翻看叶海俊的笔记本,上面用五颜六色的笔迹写得满满当当。黑色是学习笔记,红色是问题隐患,蓝色是工作心得……
“改造罪犯是一份细致活,没有一劳永逸的经验,面对罪犯形形色色的心理,我们要因人、因事、因时采取不同方法才行。”这是叶海俊用蓝色笔记在本子上的一段话。
这12年里,叶海俊的本子记了10多本。这些本子都放在监区的柜子里。他说,“自己经常会翻翻。也会给新警看看,希望他们能有收获。”
肩膀上扛起的,是他的责任担当
当年的“小徒弟”如今已经变成了“老师傅”。作为监区党支部书记,如何让监区民警成长成才是叶海俊的心头要事。
每次新警分到监区,叶海俊都会主动担任新警的师傅。“监狱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我得对他们负责。”为了让新警少走弯路,不管是谈话教育还是值班巡查,叶海俊总把新警带在身边。
“好像就没有我们监区长解决不了的问题。”2022年8月入职的新警刘壮是叶海俊带的第5个徒弟。刘壮每每讲起自己的师傅,满眼自豪。
“今天的议题是:罪犯刘某与家人失去联系,我们该如何帮助他联系到家人?”叶海俊在本周圆桌会议上抛出了话题。
“我们能不能联系到当地公安局,让他们帮忙去找找。”
“刘某曾经坐过牢,司法局应该有相关材料记录在案。”
……
“直面问题、直击痛点是会议的核心。监区工作经常会遇到突发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会影响罪犯改造。”叶海俊坦言,“圆桌会议能够很好锻炼青年民警的处事能力。”
心底里坚持的,是他的忠诚信念
“叶监区长,我爱人在上海打工,不知道她最近怎么样了?”
“叶监区长,我过几天刑满释放,能顺利回家吗?”
……
2022年12月份,社会面防疫全面进入“乙类乙管”状态,不少罪犯感到焦虑。
“我们不仅要做好疫情防控,更要做好罪犯的思想、政策教育……”叶海俊当即组织召开会议,动员民警做好罪犯思想教育工作。
清点人数、组织消杀、谈话教育……那阵子,叶海俊每天从早上六点一直忙到晚上九点,这已是工作的常态。
他说,“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格外认真。同志们也都牵挂着家人,但大家都主动把这份思念埋在心底,全身心地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
黄新:不忘初心 站好最后一班岗
2020年,黄新主动请缨从机关科室调到一监区,成为一名一线执勤民警,开始了他在这个岗位上最后的坚守。
履职尽责,他是监区的“解铃高手”
“我就是想要找到我亲妈,你们就不能帮我找一找吗?”刚到一监区,黄新就“遇到了事”。
罪犯张某在黄新面前声泪俱下。安抚张某情绪后,黄新立即询问分管民警、查阅档案资料、复听亲情电话等,详细了解张某的家庭状况和改造表现。
“张某智力较低,父母离异多年,平时他父亲对他也漠不关心。”“张某对他妈妈很是牵挂,但他妈妈也从来没有来看过他。”同事们把了解的情况都告诉了黄新。
“结合张某的实际,我专门制定了改造方案。由我和小陈负责张某的日常教育改造工作。我们一方面要帮助张某树立改造信心,另一面要鼓励张某修复家庭关系……”一周例会上,黄新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事们进行了沟通。
“黄警官,谢谢你,今天我跟父亲通电话,下个月就来会见了”,张某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黄新。
“张某问题的解决花了一个月时间,他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改造罪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花时间花精力去想办法找对策……”监区座谈会上黄新说。
言传身教,他是监区的“百科全书”
“给人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黄新说:“我快退休了,想趁着退休前,把我这桶水都给年轻民警。”
“每天一定要看看门窗锁是否有损坏。”
“遇到罪犯发生矛盾,一定要第一时间把两人分开。”
……
“一定,一定,一定……”黄新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着监区的年轻民警。“我想在退休前把自己会的都教给他们。”黄新说。
前阵子,两名罪犯因开关窗户的琐事发生口角,新警杨筱池苦口婆心教育了半天,两人还是不依不饶。气得杨筱池大喊:“你们俩怎么就是说了不听呢!”
黄新见状立马走了过去,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对两人说道:“你们看这样行不行?十点前开窗通风,十点后关窗睡觉。”
“好的,那就这样。”两名罪犯当着民警面表示不再争执了。
“处理罪犯矛盾,解决问题是关键。问题不解决,后面还会有隐患。”事后,黄新把自己的经验讲给杨筱池听。
主动担当,他是监区的“定盘星”
“监区长,谢谢你的好意。我虽然年纪大了点,可身体还很健朗,我不需要特殊照顾,他们怎么上班,我也怎么上班。”看到排班表的黄新主动找监区长张良说明自己的想法。
“黄老师,新闻播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我们要尽快排查在押罪犯家庭是否有受灾的。”刚开完会回到监区的监区长张良和黄新说道。
“我们已经排查好了。有一名罪犯居住地在受灾区,正在安排拨打亲情电话了解有关情况。”黄新如是说。
“还是黄老师给力,把工作都做在前面了。”张良叮嘱年轻民警:“你们要向黄老师多学习,把工作想在前、干在前。”
工作中,黄新从来不因自己年纪大希望被照顾。反而主动照顾别人。“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尽管说。家里有事,需要换班、顶班的,也可以找我。”支部例会上,黄新对年轻民警说。
自打到监区上班,黄新没有请过一次假。“虽然我快退休了,可只要在岗一天,我就要为这身警服增光添彩。”黄新说。
丁靓:护佑健康 映照医者仁心
同事们常说他是“拼命三郎”,他总是会心一笑:“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他就是通州监狱十三监区(医院监区)民警丁靓。
“必须一次看完,不能让他们白跑一趟。”
2023年初,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变化,刚刚转阴的丁靓接到单位电话通知:“现在警力较紧,需要你进监支援。”
放下电话,丁靓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和洗漱用品,跟家人打了招呼就立即赶往单位等待进监。
“手部消毒要到位,口罩要戴好,环境消毒更不能马虎。”……一上班,丁靓径直来到病区,检查叮嘱罪犯做好防护工作成了他的必修课。
8点,门外已有患者在等候。“你这个病情比较轻微,不用担心。”仔细问诊后,丁靓给罪犯开了药。
近期,丁靓每天看诊多名病犯。“很多是有基础疾病的罪犯,虽问题不大,但必须一次看完,不能让监区白跑一趟。”丁靓忙得顾不上喝水,大半天下来嗓子已经沙哑。看完最后一名病犯,丁靓站起来揉了揉膝盖。像这样长达7个多小时的坐诊是常有的事。
“谢谢你,丁医生。我觉得没有那么疼了。”
“喂,丁医生吗?现在有一名罪犯要安排治疗,请你与医院做好沟通协调。”1月11日,正在家中吃饭的丁靓接到监狱指挥中心电话,立马放下筷子赶往医院。
看到警车驶来,丁靓立马上前,与同事一道将病犯抬下车,推进急诊室。
“医生,你好。我们发现他血常规异常。他有高血压……”为了让医生尽快掌握罪犯病情,丁靓主动与医生做好对接。
检查、开药、挂水……丁靓一直忙到深夜。看着病床上的病犯,他关切道:“现在有没有觉得好一点?”
“谢谢你,丁医生。我觉得没有那么疼了。”听到病犯的回答,丁靓才松了一口气。此时已是深夜11点多。
“你真是把我们医院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
“每天手写病历太耽误时间了。”同事们的“抱怨”,丁靓一直记在心里。
如何才能解决手写病历这一难题呢?那些天,丁靓白天走访社会医院,晚上在网上查找资料,空了还在同学群里咨询,为的就是搭建监狱医疗信息化平台。
为了适应监狱诊疗实际,对信息工程一窍不通的丁靓,就通过手绘页面向工程师讲解需求。经过多番调研、讨论、修改,试运行版本开始上线运行。
“张医生,你觉得这个医疗信息化平台哪里用不惯?”
“刘医生,这个平台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吗?”
为了更好完善医疗信息化平台,试运行期间,丁靓追着每位医生征求修改意见。
2021年11月,监狱医疗信息化平台按期上线稳定运行,并顺利通过了上级医疗信息化平台验收。
“不用手写病历,看病效率提高了很多,翻看病历也简便多了。”监狱医院医生郭宁笑着对丁靓说,“你真是把我们医院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