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屈梅 刘佶昀
从四川巴中小山村,到海南三亚的海边,再到目之所及皆是高墙的监狱,年仅27岁的李某说自己仿佛已经走完了一生。“改造?什么改造?我都判无期了,人生已经完了,活着都没什么意思了还跟我说什么改造?”这是才入狱的李某常挂在嘴边的话。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对生活无望,对未来绝望,于是他整天唉声叹气,消极抗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违规行为。针对李某的情况,其所在监狱开会议专题研究罪犯李某的改造问题,通过“望闻问切”锚定了其顽固症结所在,由李某的组管民警雷燕主导,开出了对李某具有针对性的矫治“处方”。
一、融情于法,循循善诱打开锁闭心房
针对李某感情淡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的情况,雷燕从讲解家庭与婚姻维系、家庭成员的义务入手,循循善诱,引导李某逐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感情和交流的重要性,毒品对社会和家庭的危害性。从亲情观念到法律知识,李某从自己打造的“事不关己有钱就好的壳”中走了出来,第一次尝试换位思考,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以前我总认为别人来自己这里买毒品,是你情我愿的‘买卖’,现在我才认识到这一来一往里有多少人和多少家庭受到了伤害。”
二、狱地联动,心理矫治步入改造正轨
一纸判书,锒铛入狱。无期徒刑,意味考验重重。刚入狱的李某一瞬间绝望下来,精神压力像一块巨石,压得他身心俱裂。他不理会民警的疏导、管理,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他的改造就像一潭死水,始终不见起色。经过对李某情况的摸排,雷燕发现李某从犯罪到入狱后的严重违规行为,这一切都是源自于他的“心病”——渴望亲情不知如何表达;边缘性人格,人际关系差,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也容易受到激动情绪的干扰;因为童年的亲情缺失和异地关押,让他本来脆弱的内心变得惴惴不安,直至出现过激行为。
为帮助李某及时走上改造正轨,雷燕及时对接监狱罪犯矫治中心,为李某做详细心理画像,又充分依托联建共享单位专家资源,指导成立了专门针对该犯的矫治小组,通过罪犯团体心理矫治、个别谈话等形式帮助李某打开心结,让他逐渐感受到了劳动的意义和自己的价值。
三、沿波讨源,亲情帮教弥补心理缺失
眼见罪犯李某的改造有了一定的起色,雷燕决定乘胜追击。雷燕发现,当其他罪犯收到短信、家书或者拨打亲情电话时,李某总是一脸不屑地借故离开。“这种举动反而暴露出他对亲情的渴望。”雷燕分析,原来自入狱以来李某的家人一直都没和他联系过,李某也处于胆怯和愧疚不敢主动联系家人。于是矫治小组与李某的家人取得联系,得知他们并非不原谅李某而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儿子(丈夫)入狱的事实后,矫治小组成员一面给李某家人做心理疏导,一面给他们分析了李某在走上犯罪道路过程中,家庭亲情的部分缺失带来的影响,动员李某的亲人对其行亲情帮教。
终于,在2020年的一天李某接到了一通来自海南的电话。
“李某,你的妻子给你打电话了。”
“雷警官,我有点紧张,我不知道我要说什么怎么办?”
“没事的,珍惜机会,好好和你妻子聊聊,告诉她你的变化。”
就这样,时隔九个月李某又一次听到了妻子的声音:“儿子都会背唐诗了,那天去看妈妈的时候还背给他们听了,老人家可开心了……家里一切都好,你好好改造,我们等你回来。”听到这里,李某终于忍不住一边胡乱擦着眼泪一边点着头哽咽道:我一定好好改造,你们等我回去。这是李某入狱以来第一次提起出狱,第一次敢说未来。
这就是监狱人民警察,他们以初心为“药引”,以耐心、细心和爱心“入药”,为人心开“处方”,帮助罪犯走出阴霾,还家庭一个团圆,予社会一片和谐。(四川省嘉陵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