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福建省厦门监狱 赵鑫
中华民族永续传承的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永恒魅力,深具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源于历史文脉的延续,中华文明的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活化利用,更是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罪犯职业教育中,不仅可以丰富教育罪犯的文化底蕴,提高职业技能,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对培养出专业的传承人有着积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罪犯职业教育相融合是对教育改造方法的补充和拓展,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文化在高墙内传承和发展。福建省厦门监狱始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改造中的运用和探索,加强对驻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与研究,引入符合监狱罪犯性格特点和文化背景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在2023年4月至6月间成功的以驻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招治妈妈的薄饼”为载体开展了系列活动,达到了鞭策罪犯在亲情的感召下忏悔,激励主动改造意识以达到早日新生践行孝道的目的。同时厦门监狱围绕全年教育改造工作目标和教育改造“五心教育”工作思路,引入具有较强厦门市同安地域特色和闽南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珠光青瓷”。
通过实地调研和非遗传承人的指导,让罪犯深入了解“珠光青瓷”深厚的历史背景、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与职业技能的关联,从而在传统职业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的文化元素,如绘画、雕刻、微撰写、制陶等,让罪犯通过具体的实践和体验,了解“珠光青瓷”的艺术魅力,并通过实际操作加强对职业技能的领悟,系统地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也提升了罪犯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非遗+教育+改造”为中心彼此挖掘价值,成立非遗技艺研学中心,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文化素材和创意源泉。文化创意产业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其供了创新机制和融入现代社会的平台。激发罪犯创意,如把珠光青瓷与传统书画与篆刻相结合开发创意青瓷,依托高墙内的“非遗培训班”、绘画工作室,不断促进监狱非遗创新基地、手工艺创作基地、民俗文化活动等品牌建设。活动的成功开展与实施,给罪犯职业教育中如何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教育提供十分宝贵的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亦然。在监狱的特殊环境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罪犯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在教育改造工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罪犯反复习练“珠光青瓷”非遗技艺,创作出成果也成为本次活动的重头内容。由福建省厦门监狱与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又称“红苹果”公益)共同推出的“爱心公益捐赠平台”设置于厦门监狱的便民服务中心,它是高墙内习练出的非遗成果对社会展示的重要平台之一,爱心公益捐赠平台为非盈利性质的慈善捐赠,它倡导人人公益、随手公益,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慈善,集小爱成大爱,而爱心人士的公益捐赠可方便快捷的通过“爱心公益捐赠平台”直接捐赠予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红苹果”公益),善款则用于对罪犯贫困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提供援助和帮扶,而非遗成果附带公益捐赠证书一并作为公益捐赠后的纪念品回馈社会。
通过此形式,厦门监狱不但共建了可持续的公益慈善生态圈,同时也升华了传统文化在教育改造中的激励作用,营造良好的狱内改造氛围,以提高教育改造工作的质量,在这特殊的铸魂工程上践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