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山东省济宁监狱严把“四关”
筑牢高度戒备监区安全治理防线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5-10-16 18:45
分享到 打印

吕晓燕

  山东省济宁监狱深入贯彻落实树立大安全理念、构建大安全格局,建设高戒备平安监区、法治监区、文明监区,用心用情做好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严把“惩戒处罚、规范治理、精细管理、教育转化”四关,全面提升高度戒备监区管理水平。

  一、严把惩戒处罚关,筑牢公正执法底线

  一是抓学习教育促认识提升。督促罪犯每天定时进行自我反省,组织学习法律法规、监规监纪、儒家经典和中华传统美德,撰写思想汇报、悔过书,引导罪犯认清错误、认罪服法,让“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入心入脑。二是抓行为规范促习惯养成。组织罪犯每天通过晨会学习《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由包管干警进行抽查背诵。以“正行为、塑规范、促改造”为目标,每天组织2小时队列训练,会同驻狱武警,每周组织内务卫生评比,强化罪犯纪律观念和规范意识。三是抓动态分级处遇促积极改造。建立“动态评估+精准施策”机制,结合罪犯类型、改造表现等情况,制定差异化处遇清单,由包管干警、政治教师对罪犯进行量化打分,从会见、通讯、消费额度、文体活动等方面分类兑现处遇标准,通过分级处遇“升”“降”,激发罪犯改造内生动力。

  二、严把规范治理关,提升执法专业化水平

  一是强化动态管控。以“ABC三级动态管控”为核心抓手,构建“精准分类、动态调整、闭环管理”的监管体系,实现风险防控与规范治理双促进。建立“日记载、周评议、月调整”机制,通过日常行为评估、心理健康测评、干警分析研判等方式,对罪犯等级进行复核,落实升降级流转,形成“改造表现决定处遇等级,等级变动倒逼积极改造”的良性循环。二是强化核心制度落实。利用早例会常态化开展核心制度学习,通过案例分析、问答互动等方式,提升干警执法素养和执法能力。紧盯罪犯联组联号、定时点名、监督岗管理等最新要求,通过压实责任、细化流程、科技赋能,实现监管秩序的规范化。严格警械具使用审批,实行“事前报备、事中记录、事后评估”,确保“非必要不使用、使用必合规”。三是创新管理措施。坚持刚柔相济的管理理念,修订完善《高度戒备监区管理规定》《高度戒备监区收押、流转流程》《高度戒备管理罪犯动态流转考核办法》等制度,创新实施“五心”工作法,即:收集情况要细心、包夹管控要用心、谈心谈话要耐心、亲情感化要上心、教育转化要恒心,实现了监管安全与教育改造的双提升。

  三、严把精细管理关,夯实安全防控基础

  一是安全巡查“细”。坚持“全域覆盖、责任到人、精准管控”原则,把监区划分为若干责任区,包管干警为网格信息员,实行网格化分区管理,明确“安全巡查、动态记录、风险预警”三大职责,重点巡查监控设备运行、罪犯日常行为、异常举动和有无私藏违规违禁品,及时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二是隐患排查“准”。建立新老结对帮带机制,由老干警带领新干警进行跟岗排查,定期组织隐患排查情景演练,增强干警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三是应急推演“实”。整合视频巡查、罪犯动态分析、干警值班和谈话记录等信息,在每日工作例会上进行研判,对排查出的隐患分类建档,为应急推演提供精准靶向。聚焦“自伤自残”“对抗管教”等场景,从警力出动、现场控制、医疗救护、信息上报等方面开展全流程、无脚本推演,提升干警临场处置能力。同时,建立“推演-复盘-再推演”机制,对推演预案进行动态调整,让预案更加贴近实战。

  四、严把教育转化关,提升教育改造质效

  一是定制个案矫治方案。建立“联合会诊、精准施策、风险评估”教育转化机制,为每名重点罪犯量身定做矫治方案,由分管领导、职能科室、监区相关人员组成矫治专班,针对不同类型罪犯实行转化攻坚,定期召开个案研判会,总结阶段性转化成果。二是深化亲情社会帮教。构建“监区-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帮教体系,每季度组织一次亲情帮教活动,联合民盟济宁市委会举办“黄丝带”帮教活动,定期邀请驻地职业学院、技师学院来狱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利用家庭和社会力量对罪犯进行教育感化。例如,罪犯张某屡次自伤自残,严重影响监管安全,监区两次安排其妻儿来狱参与矫治,并邀请心理专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到精神病医院进行诊疗,圆满完成教育转化工作。三是抓实经常性谈话教育。会同罪犯原监区共同开展分层谈话,高风险罪犯每周谈话至少2次,中风险罪犯每月谈话至少2次,监区负责人、包管干警与政治教师以“生活关怀+规则强化”为切入点,开展联合攻坚,把经常性谈话教育从“管理手段”升级为“改造艺术”,高戒备监区既能实时捕捉罪犯思想动态、化解监管风险,又能从根本上提升罪犯改造的主观能动性,为维护监管秩序稳定提供坚实支撑。

附件:

责任编辑: 张丽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