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司法部司局长访谈⑨

今年全国普法开创了哪些“第一”?新时代全民普法”新”在哪里?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17-12-18 17:01
分享到 打印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知识、培养能力,并帮助我们树立人生的理想与信念。

  那么,法治宣传教育的目的则在于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

  如今,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法治素养成为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那么:

  如何才能让法治宣传教育更加通俗易懂、入脑走心?

  新时代对全民普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那些“美炸了”的“我与宪法”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获奖作品怎样体现了新时代全民普法的新特征?

  明年参加“我与宪法”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又应如何注重作品的法治文化内涵?

  对于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司法部司局长访谈”中,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司长王晓光带来了权威解读。

  三句话!

  解读“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39个字,字字珠玑!

  那么,强调“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的意义何在?

  且听王晓光司长用三句话解读:

1.jpg

  精彩观点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特在哪里?特就特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特也特在全民普法。

  成绩单!

  “七五”普法亮点不断 “第一次”频频涌现

  “七五”普法以来,普法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小编梳理出四大亮点,带您一图读懂普法工作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

2.jpg

  今年以来,全国普法工作有新的突破吗?

  必须地!那真可谓是“第一次”频频涌现!

3.jpg

  新时代!

  全民普法工作有三“新”

  新时代已经开启!全民普法工作将发生哪些新变化呢?

  对于这个问题,王晓光司长认为,主要“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新理念

  新时代全民普法实质上是一种公共法律服务,人民群众不仅是普法对象,更是普法主体。就是要坚持人民在普法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满意度为普法工作各种考核评估的主要指标。

  二是以实行“谁执法谁普法”为标志的普法新思路

  实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是“七五”普法的标志性举措,正在引领普法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执法部门提高普法产品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精彩观点之二

  好的普法工作应该像盐,人要吃盐,但不能光吃盐。实行“谁执法谁普法”,就是把普法工作这把“盐”溶解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各种“食材”中去,使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做出色香味俱佳的法治大餐。

  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重点的普法新任务

  新时代全民普法要发挥法治文化的价值引领和精神熏陶作用,推动普法工作由注重普及法律知识向注重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转变。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实际,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建设高度自信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这三个新特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应当体现、落实到每一项普法工作中去。“我与宪法”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三个特征。用互联网思维的话说,就是永远站在用户一边,坚持内容为王、体验至上、众筹众包。

  精彩观点之三

  从一定程度上说,法治宣传教育就是要首先推动我们的法律生活化,然后再推动我们的生活法律化。

4.jpg

  通过今天的访谈我们看到:如果把法治比作一粒种子,那么全民普法工作就如同源源不断的阳光雨露,让这粒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汇聚成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附件:

责任编辑: 杨翠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