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图为8月19日,白沙县打安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在综治中心接待大厅值班。
图为5月29日,在白沙县综治中心先行调解室,调解员调解一起因槟榔苗采购引发的纠纷。 白沙县综治中心供图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邢东伟 翟小功
8月22日上午,《法治日报》记者走进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综治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工作人员轻声安抚来访群众的暖心场景。导览台前,“同志您请坐,有话慢慢说”的桌牌传递着温度;墙面之上,“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标语格外醒目,直观展现着这里的服务理念。
“作为海南岛中部生态核心区,白沙聚居着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山林广袤、村寨散落的特点,让基层治理面临不少独特挑战。”白沙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锋向记者介绍,面对这一现状,全县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重要抓手,立足民族地区实际需求,持续创新治理机制、优化服务流程,探索打造“一核多元共治”基层治理品牌,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乡村振兴筑牢了和谐稳定的根基。
多元协同解民忧
让群众“事有人管、管有反馈”
第一天,已受理;第二天,正在协调中;第四天,已办结……8月19日,在白沙县综治中心先行调解室,调解员向记者展示了一起欠薪纠纷的办件二维码。扫码可见,事件详情、办理进度、回访记录、结案结果等信息一“码”了然,群众随时能掌握纠纷处置动态。
今年5月20日,白沙县综治中心成立后以“便利、简捷、快速、实效”为出发点,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推出“二维码”跟踪管理机制。工作人员扫码即可查阅纠纷详情、跟进办理进度,彻底改变了以往群众诉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的担忧,真正让群众感受到“事有人管、管有反馈、反馈有果”。
资源分散、职能交叉、群众办事“多头跑、反复跑”,曾是困扰白沙基层治理的“顽疾”。为破解这一难题,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支持下,白沙县综治中心依托县信访服务中心现有资源完成升级改造:配备10名编制人员保障日常运转,整合县委社工部(信访局)、法院等6家常驻单位,以及农业农村、住建等10余家轮驻随驻单位,同时建立统一调解员名册,实现“集中办公、集约服务”,让群众“进一扇门就能办多件事”。
“综治中心核心任务就是探索‘一核多元共治’基层治理品牌。”白沙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何茂雄解释道,“一核”即坚持党建引领,确保治理方向不偏;“多元共治”则是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流程再造,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网络,最终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与社会治安风险防控平台。
今年6月,海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晋柏在白沙县调研时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白沙县级综治中心运行3个多月来,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44件、涉及127人次,其中现场调解11件、成功10件,流转至下级综治中心处置28件;今年以来,各乡镇综治中心受理纠纷160件,成功化解154件,调解成功率达96.25%。
分层分类精准调
为不同纠纷找到“最优解”
因槟榔苗市场价格突然暴跌,原本约定购买3万株的订单被买家陈某缩减至3000株,买卖双方因“介绍费”退还问题产生分歧,纠纷一拖就是半年。
今年5月底,这起纠纷被提交至白沙县综治中心,经过专业调解,陈某最终退还部分“介绍费”,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持续半年的矛盾得以圆满化解。
“这起纠纷的高效化解,正是我县综治中心‘分层分类、精准施策’调解机制的生动体现。”何茂雄表示,根据诉求类型、复杂程度,县综治中心将群众问题划分为“简单问题、复杂纠纷、涉众风险”三类,对应采取“先行调、联动调、下沉调”三种方式,构建起三层调解体系,确保每一类纠纷都能找到“最优解”。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针对邻里口角、小额债务等简易纠纷,县综治中心窗口直接受理后,专职调解员或窗口工作人员会通过现场沟通、电话协调等方式“先行调处”,从受案到结案,耗时通常不超过两小时。
对于涉及多部门、历史遗留的复杂纠纷,白沙县综治中心不搞“简单分流转办”,而是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组织“公检法司+职能部门”联合调处,集思广益,通过法律途径为历史遗留问题寻找新的化解路径。
若遇到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涉众纠纷(如集体土地补偿、产业受损赔偿等),则启动“综治中心牵头+部门下沉+基层协同”机制,组织法官、律师、行业主管部门人员下沉至乡镇、村委会一线,通过实地调查、现场办公,从源头化解风险隐患。
据介绍,通过“分层分类、精准施策”机制,白沙县综治中心的调解效率显著提升:简单纠纷平均3日内完成调解,复杂纠纷15日内推动会办,涉众纠纷则通过县级部门提前下沉介入,确保风险在激化前得到稳控——2025年以来,所有下沉调解的涉众矛盾纠纷,均在激化前得到有效处置。
今年6月5日,白沙县委书记邓伟强在县综治中心调研时提出,严守工作纪律,用心服务群众,展现“新窗口”单位的良好形象。健全综治信访协同机制,以机制创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共绘民族同心圆
让治理“接地气、合民心”
在多民族聚居的七坊镇,曾发生一起“焚烧枯枝不慎烧毁橡胶树”的纠纷,受损方8人集体申请赔付调解,若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矛盾。
接到诉求后,白沙县综治中心统筹协调,由七坊镇综治中心牵头,联合司法所、农业服务中心组成专项调解工作组。农服中心负责核算受损树木价值,司法所讲解法律风险,乡镇干部与调解员则耐心沟通疏导。
“作为多民族聚居乡镇,我们推行‘1+N’多元联调机制,充分发挥综治、政法、职能部门的协同作用,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解纷驿站’。”七坊镇政法委员马俊说,正是凭借多方力量的分工协作、精准发力,这起可能升级的纠纷在一天内就得到化解。
同样是少数民族乡镇的打安镇,该镇综治中心以“便民利民、多元共治”为目标,依托镇便民服务中心构建“一楼受理、二楼化解”的分层治理模式,实现“进一扇门解万般事”,全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风险防控在源头。
打安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孟文健告诉记者,镇综治中心在回应群众诉求时,会依托党委、政府与基层部门力量,吸纳熟悉少数民族习俗的群众、懂法律的村干部、双语调解员参与调解,凭借“人熟、地熟、民情熟、经验丰富”的优势,妥善化解了多起矛盾纠纷。
目前,白沙县各乡镇综治中心已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司法所等完成实体办公场所改造,推动司法协理员、派出所民警等定期轮驻,初步形成“综治统筹+专业支撑+基层协同”的调处架构,牙叉镇、七坊镇、打安镇、阜龙乡、金波乡等10个乡镇的综治中心已完成规范化建设并实现高效运转。
“从槟榔苗纠纷‘先行调’到土地争议‘联动调’,从‘一码通办’科技赋能到民族文化浸润调解,我们始终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探索符合白沙实际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何茂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