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普法欢歌唱响云岭大地

云南走出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宣传特色之路

来源:法制日报 发布时间:2018-11-22 08:08
分享到 打印

法制日报记者  王宇 石飞  通讯员 陈迤权

法治走边关、泼水节普法、僧侣普法队、法治电影进边境、双语普法……这些“普法红包”只要发出,立即就会在云岭大地引发“争抢”的热潮,为这个民族边疆地区营造出浓烈的法治氛围。

近年来,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三大战略定位”,云南以深入推进“七五”普法为主线,以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为抓手,突出宣传宪法,凝聚工作合力,创新方式方法,坚持普法与群众服务相结合,丰富各类普法宣传活动载体,把每调处一起矛盾纠纷、每办理一起案件,作为一次普法的大讲堂,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让法律知识、法治理念,进机关、入学校、下厂矿,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普法欢歌唱响云岭大地。

学习宣传宪法全域覆盖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每一个公民都应当了解和遵守。”不久前,在云南省临沧市会议中心礼堂,全国人大代表张慧侃侃而谈。来自全市400多名副处以上党员干部听得津津有味……

自4月20日云南省司法厅、省普法办在全省组织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以来,由普法专家学者和知名律师组成的七个“云南省宪法巡回宣讲团”,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百余场次巡回宣讲,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4个县(市)区和所有省级国家机关,累计超过15万人参加,实现县处级领导干部全覆盖。

按照云南省委要求,云南省司法厅、省普法办向各州市司法局、普法办,省委和省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省属各企事业单位,中央驻滇单位普法责任部门,发出深入学习宪法的通知,提出8项具体措施,保障宪法的学习宣传落到实处。省委依法治省办将各级各部门开展宪法学习宣传的情况纳入依法治省工作考核具体指标。今年9月省普法办还将全省领导干部在线学习考试中宪法的内容占比,提高到全部试卷内容的50%,强化了宪法学习宣传的导向指引。 

走在昆明的街道社区、广场公园、车站码头、地铁、商场、服务窗口、楼堂馆所,还有户外大屏,一幅幅关于宪法宣传的公益广告随处可见。其他市州也是如此。全省各新闻媒体、法治宣传基地等大量刊登、播放、张贴宪法宣传教育内容,从城市到村居社区、从机关工作人员到社会公众,基本实现宪法宣传全覆盖。

“云南形式多样推进学习宣传宪法活动,做到了学习宣传宪法全域覆盖。”云南省司法厅厅长、省普法办主任商小云说。

建立推广“双普法”责任制

今年9月,一段云南省楚雄市公安局交警周德清处理一起三车相撞交通事故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起来。短短两天时间,视频播放量为100万+,而许多网民认为,这样的执法+普法方式值得点赞。

原来,9月6日下午16时30分许,有报警称楚雄市三街镇和大过口乡交界处的道路上发生一起三车相撞交通事故,周德清迅速赶往事发地。处置期间,周德清拿起粉笔在地上画图,为当事人和围观路人讲解事故现场勘查和责任认定,不仅有效化解了当事人纠纷,还对现场群众进行了一场生动的交通事事普法宣传。

“一起案件表面上看可能是两三个人,实际上牵动着整个社会。公正公开办理一起案件,再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就能够让成千上万群众接受一次生动的普法教育。”周德清说。

楚雄州大姚县是云南省执法普法的探路者。

2013年10月,大姚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下发《全面推行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双普法”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把落实情况纳入综治工作考核,列入县委、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

同年,在总结大姚县经验基础上,云南省委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和省司法厅、省普法办将楚雄州列为“双普法”工作试点地区,并于2014年在全省推开。

2015年,云南省委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制定《云南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明确首批50个执法部门(单位)的法治宣传教育主体责任,同时梳理出每个执法部门(单位)的重点法律法规宣传目录。

“我们将‘双普法’责任制,作为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突破的重要支点,通过狠抓各级党政群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构建普法责任主体明确、普法资源有效整合、执法普法有机联动、普法任务全面落实的‘大普法’工作格局,打开了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新局面。”云南省司法厅副厅长齐金岭说。

运用“五用工作法”破难题

今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保山腾冲市中心小学教师康贤在滇滩镇联族村上“法治夜校”时,吸引200多位联族完小的学生家长们前来听课。

这堂双语法制课让很多学生家长懂得了法治的作用。

“联族村与缅甸接壤,村民多是傈僳族,针对很多村民听不懂汉语情况,我们就请老师将普法内容翻译成傈僳族语,开展‘双语普法’。”腾冲市司法局副局长段必蕊告诉记者。

针对当地边民、少数民族群众多的情况,腾冲市还集中组织开展“法治走边关”活动,重点推行“双语普法”。

记者了解到,云南省边境线总长达4060公里,全省有8个州市、25个县(市、区)分别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结合边疆民族特点,云南积极推广运用“五用工作法”——用民族干部宣讲法治、用民族语言传播法治、用民族文字诠释法治、用民族节庆展示法治、用民族文化体现法治,以此带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基层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各地还组建业余民间艺人法治文艺队伍,通过排演法治小品、二人转、快板、山歌等多种形式,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方言、民族语言、民族文化表现出来。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在41个佛寺的僧侣中聘请200余名普法志愿者,组成“僧侣普法队”,对信教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德宏州在“泼水节”等重大民族节日期间,注重通过发放民族语言宣传资料、展出展板、播放法治节目等方式,向来参加活动的缅方边民宣传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临沧市组织开展“法治电影进边境”活动,深入边境一线村寨播放“双语”法治电影千余场……让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在边境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共同维护边疆和谐稳定。这是云南省司法行政机关近年来积极探索边境普法新形式的真实写照。

搭建“五位一体”宣教平台

群众遇到矛盾纠纷该找那些部门维权?日常生活中如何练就火眼金睛防拐、防骗、防忽悠?

这些问题在由云南省委法治办法治宣传教育专项组和云南省普法办、省司法厅等共同打造的“以案释法”平台上,都可以找到答案。

2015年9月,这个平台上线,主要依托法制网、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日报、云南网、法治在线微信公众平台等“七大平台”,搭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移动终端“五位一体”普法教育平台。内容涵盖法律援助、未成年人戒毒、民生问题等领域群众关心的话题。

“‘以案释法’平台一改过去演播室释法模式,采取案例解析方式,紧跟热点新闻,聚焦热点话题,围绕当下老百姓关注的话题问题进行释法,从而使得普法宣传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更接地气。”云南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说,以真实、具体案例,通俗、简洁语言,通过分析案情、解析法律等方式进行普法教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已成为云南普法宣传重要品牌。

附件:

责任编辑: 王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