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战海峰
法治日报通讯员 黄 春
“过去总担心‘新官不理旧账’,现在合同成了‘定心丸’。”近日,当盛泰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理贺毅拿到按约兑现的500万元产业补贴时,他感慨地说:“原本需要数周才能走完的优惠政策兑现流程,在重庆市大足区创新的政府合同管理模式下,仅用10个工作日就完成了从申请到拨付的全过程。”
贺毅的切身感受,正是大足区政府合同管理改革成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大足区聚焦政府合同管理中存在的机制不畅、平台滞后、保障不足等痛点,积极探索构建政府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建立起覆盖合同起草、审查、履约、监督的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有力助推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
为系统提升管理能力,大足区创新构建“1+6+N”政府合同管理模式,出台关于深化政府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施意见及配套细则,建立集成管理、规范磋商、合法性审查、履约预警、备案监督五项机制,覆盖全区百余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同时,由招商、财政、发改、住建、规资、国资六大部门牵头,对招商引资、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合同实施行业归口管理,形成“事前指导、事中协调、事后监督”的闭环服务机制,显著提升了合同的规范水平。
“作为落地大足的企业,我们切实感受到政府合同管理更加规范高效,特别是示范文本库的使用极大提升了签约效率,增强了我们的投资信心。”重庆艾博瑞威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耀庭如此评价。
这正是大足区系统梳理千余份各行业常用合同文本,创新制定10余个具有地方特色示范文本的成果体现。该区编制形成了以招商引资、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建设、征收征用、资源出让和国资管理等6大类合同为主,咨询服务、战略合作等N个常用文本为辅的《大足区政府合同示范文本库》,切实增强了合同条款的完备性与实操性。
在审查机制方面,大足区创新实施“四级四审”模式,依托数字化平台引入人工智能审查系统,自动生成初审意见供承办单位参考。全区建立30人规模的法律顾问库,实现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全覆盖,通过“一对一”联络机制精准对接审核需求,合同纠纷发生率显著下降。大足区招商服务中心主任龙剑波对此印象深刻:“去年签招商引资合同时,法律顾问揪出‘权责不清’条款,公职律师补充违约条款,最后司法局一锤定音,少了哪一关都签不成。”
同时,各合同主体明确法制审核责任,将合同审查纳入公务员年度考核,进一步压实内部审查职责。针对以区政府名义签订的合同,由司法行政部门严格把关,开展合法性审查,对其他合同实施备案审查,制定九大审核标准,实现程序与实体双重规范,审核质效提升50%以上。
大足区还积极推动合同管理数字化转型,打造“AI+”合同风险管控智能体,承办单位可实时报送履约进展与预警信息,三级治理中心动态监测并推送风险提示,企业也可通过“渝快办”查询履约进度,实现多方监督与及时响应,风险发现率提升90%以上。“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合同履约过程的透明化管理,让我们能够提前发现并协同处置潜在风险,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局招商服务科科长王承刚评价道。
针对履约中的复杂问题,行业主管部门主动介入,财政、审计、司法等部门协同指导,预警处置率达100%。同时,平台设置起草、审核、签约、履约、监督五大模块,实现全程数字留痕,自动生成月、季、年度报告,并通过排名晾晒,将考核结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及“赛马比拼”指标,推动全区合同备案率、审查率与风险防控率均超过90%。
据统计,自2024年以来,全区累计备案政府合同6000余件,重大合同合法性审查率达100%,合同起草与审核效率提升超50%,合同履约风险率控制在3%以内。相关创新经验已被列为市级示范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大足区司法局局长邓民建表示:“我们通过系统推进政府合同管理机制创新,努力为全市乃至全国法治政府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大足样本’。”下一步,大足区将以政府合同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应用全面推广为契机,进一步打通跨部门监管渠道,构建“一屏统览、全程可控”的智慧监管体系,助力政府履职更加规范、高效、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