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辉
“打竹板,响连连,观众朋友细听言;民法典,像甘泉,滋润生活每一天……”金秋时节,夜幕降临,在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竹岭村社区,“妈妈快板队”志愿者的表演吸引众多居民驻足观看。不远处,县城西海湾景区的山水广场,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孩童嬉笑追逐,老人悠然散步,一派平安祥和的景象。
3507平方公里的古艾大地(武宁在商代为艾侯领地,故有古艾之称)上,自然人文和谐交融、经济社会海晏河清,滋养着41万人民在此安居乐业。这份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武宁县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不懈探索。
近年来,武宁县将法治理念深度融入县域治理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党建引领定方向、改革创新提效能、依法行政强规范、监督保障筑防线、共治共享促和谐的“五维联动”模式,交出了一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法治政府建设答卷。
党建引领定方向
武宁地处湘鄂赣三省交会之地,因水而生、临水而兴,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修河,在这里汇成庐山西海一湖清水……这颗有着“中国最美小城”之称的赣西北明珠,不仅在于山水环绕的“颜值”,更在于法治浸润的“内涵”。
法治政府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2021年,一套“高位推动、权责明晰”的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体系在武宁落地——成立“4+N”督导组,建立县党政主要领导一季一调度、分管县委常委一月一调度、法治政府建设指挥部一周一调度的机制;设立专项工作专班,10个牵头单位与54个责任单位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形成“全县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当“关键少数”带头尊法学法,法治便从“文件要求”转化为“行动自觉”。
武宁县党政“一把手”主动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14次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法治议题,法治武宁建设规划、武宁县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武宁县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与《武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同频共振,法治建设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和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硬指标”。
同时,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实行全链条管理,法治督察跟踪问效,逐步构建“述、评、督、考”一体化法治建设工作体系,确保法治建设不偏航、不走样。
改革创新提质效
“以前办‘个转企’,要在市场监管、税务、银行等部门跑好几趟,现在网上提交一套材料,一天就能办结,还能免费刻章。”近日,刚完成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的汪先生,对武宁县“个转企一件事”改革赞不绝口。这一变化,是该县以改革赋能政务服务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武宁县唱响“宁好办”政务服务品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门办、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帮代办”,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实施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事通办”,31个高频事项办件量突破1.5万件;开展“四减一优化”专项行动,累计减少办事环节191个、申请材料87项,企业开办最快150分钟内办结。
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在武宁,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2021年至2024年,武宁县承办人大代表建议550件、政协委员提案572件,办复率、满意率均达100%;支持配合检察机关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228件,192份检察建议全部落实,法院发出的8份司法建议均获行政机关回复。
政务公开更让群众“看得见、能监督”。武宁县在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公开信息5.7万余条,涵盖政策文件、财政预决算、招标采购等领域,164件政策文件同步配套解读,确保群众“看得懂、用得上”。
武安锦城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点,实现家门口办事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共同心声。
聚焦群众期盼,武宁县创新推行“一站式”便民服务模式,实行“公章互认”“审批互通”,实现“户籍不迁、事项照办”,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办事“两头跑”问题,武安锦城也因配套设施完善等特点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典型案例。
共治共享促和谐
武宁是江西省重点林业县,辖区林地面积418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6.54%,生态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生态修复执行难、碳汇资源转化不畅等问题。
2023年,武宁在全省率先启动“碳汇+生态修复司法行政一体化”改革试点,构建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院检察长、法院院长“四位一体”生态治理体系,促进生态司法与森林资源保护同频同步同发展,助力“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我们愿意申请认购碳汇,用于修复被破坏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希望大家以此为戒,爱护生态环境。”近日,武宁县人民法院环资审判庭在审理一起非法狩猎案中,积极引导被告人陈某等4人自愿认购碳汇共计400吨,用以替代性修复受损的森林生态环境。
4294.661吨“乡村林碳”登记签发,2260吨通过司法渠道消纳,465万元生态修复资金投入……近年来,武宁县法院推行环资案件审判新模式,引导当事人通过认购碳汇替代实现生态修复,并将该行为作为依法从轻处罚的情节,实现“破坏者”向“修复者”转变。
“以前觉得法治离生活很远,现在听着采茶戏就能学法律……”在武宁县宋溪镇,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观看法治采茶戏《大姑教侄》,剧中融入的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内容,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提升法治意识。在武宁,法治好声音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武宁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建设,推行法律援助“告知承诺制”“容缺办理”,近年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55件,实现“应援尽援”。在矛盾化解方面,探索“红色调解”“乡贤调解”“巾帼调解”等多调融合机制,全县3774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5%,公众安全感测评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
山水蕴古艾,法治润武宁。从“生态强县”到“法治绿地”,如今,这座赣西北小城正持续书写法治为民的新篇章,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位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