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天娇
法治日报通讯员 李 斌
普法宣传形式单一、活动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普法工作的“堵点”。
如何才能变群众需求与普法供给“错位”为“对位”?
今年3月,安徽省合肥市司法局进行了积极尝试,靶向对接企业法律需求,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律师协会面向企业开展为期8个月的“订单式”普法活动,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开始试点,由点到面,构建“问需—点单—派单—落实—反馈”闭环体系,深度融合集中普法、入企普法、线上普法等多种形式,高效覆盖不同规模、行业、发展阶段的企业主体,既形成集成规模效应,也增强精准适配性,把法治宣传真正送到企业家及员工们的心坎上。
“我们聚力在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打造政企协三方协同、需求供给双向对接、普治融合精准发力的普法新模式,实现效能倍增。”合肥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昌文说。
“订单式”普法活动在内容上重点聚焦劳务与员工权益保护、合同与商业风险防范、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数据保护与网络安全等与企业运营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通过对线上平台收到的400余份普法需求表进行数据分析,先后在合肥法务区、长丰县、高新区等地成功举办以安全生产法、劳动法、公司法等为主题的集中普法讲座。同步录制授课视频在“法治合肥”微信公众号“普法云影院”栏目发布,用于开展“线上学法”,为企业提供学法便利。
“这样的‘订单式’普法针对性强,干货满满,帮我们解答了很多法律方面的困惑,让我们在法治的护航下更有信心去发展。”炎炎夏日,专程赶来参加讲座的企业代表们课后纷纷感慨道。
定制“法治套餐”,精准“配送”上门,合肥司法行政系统行动起来,一场“普法接力”火热展开。蜀山区司法局对接安徽佳赫燃气有限公司,针对在前期调研阶段企业负责人反映的能源领域大宗贸易的采购问题,由授课律师为企业职工量身定制买卖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及安全生产专题普法讲座;肥西县司法局主动对接专业律师,分别走进安徽航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入企普法,根据公司经营范围与经营性质,就对口法律问题进行讲解,并现场面对面答疑;巢湖市司法局槐林司法所联合律所走进槐林渔网商会开展民法典宣讲活动,通过“渔网加工订单纠纷”“原材料采购合同争议”等真实案例,详细剖析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些互动式“问诊”,为企业开出“法治处方”,受到企业广泛欢迎。
“律师提出的系统性法律建议,帮助我们及时排除了潜在用工风险,构建了标准化用工管理流程,保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参与线上填报“法治体检”需求的庐江县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次活动带来了一场期盼已久的“及时雨”,帮助企业轻装上阵、稳步前行。
普法效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此次“订单式”普法活动建立普法服务全流程反馈系统,以“订单量”“好评率”为指标构建普法效能指数,依托数据后台可视化技术实现普法质效动态监测。
截至目前,全市已举办各类“订单式”普法活动60余场,覆盖企业近200家,服务2500余人,满意率达100%。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合肥市普法工作多点发力,亮点纷呈。该市出台《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监督“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情况办法》,已连续两年审议16家市政府工作部门普法责任制实施情况报告并开展满意度测评,加大对国家机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刚性约束力度;创新打造普法VR云展馆,统筹全市优秀普法资源,选取全市15个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运用VR全景、AI语音等新技术,将线下基地搬到线上,在全国率先建成普法VR云展馆群;持续开展重点领域、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专项普法宣传活动。
其中,重点领域专项普法活动自2022年开展以来,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举办活动9785场,走访企业22068家,服务群众70.7万人次,排查纠纷8.54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万份,成功入选安徽省2024年度十佳“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
责任编辑: 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