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全力打造“法援惠民生”扬州品牌
推动法律援助高质量发展

来源:扬州市司法局 发布时间:2024-07-06 15:45
分享到 打印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推动新时代法律援助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司法部、省、市民生实事和全省司法行政工作“双争”目标要求,持续推进“法援惠民生”扬州品牌建设不断走上新台阶。

以品牌建设为魂  着力强化组织领导“主心骨”

  高站位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品牌建设,连续17年将法律援助工作作为民生实事项目予以推进;尤其是2003年以来,扬州市坚持以法援品牌建设为重要抓手,将“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列入市政府富民增收重点目标、市“两办”《攻坚突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基层基础攻坚战重点任务、年度平安扬州建设考评活动,同时纳入全市政法惠民实事项目,每季度督导推进;法援站点建设工作被列为市长督办政协提案予以推进,高标准落实江苏省司法厅法律援助工作站点覆盖提升工程。

  精细化实施:为细化落实法援品牌建设,2023年,市司法局党组以“三重方案”(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活动)的形式,制定法律援助年度品牌工作计划,针对重点人群全覆盖、法律援助质量提升、法律援助站点建设、类案办理机制等明确全市各地共25个子品牌项目的工作目标、序时进度。专门制定了《法律援助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着力完善“五方面机制”,重点推动“五方面提升”,对质量管理、业务培训、便民服务、案件评查、工作宣传提出了明确的指标要求。2024年,进一步加大力度,明确在调整充实法律援助办案律师库、优化法律援助律师指派方式和进一步提升法律援助工作站点覆盖率、站点规范化改造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

  全方位协作:市司法局与市民政部门协调,搭建困难人群法律援助查询比对系统,民政部门将本市困难群众信息提供给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法律援助机构对进入系统名单的法律援助申请人不再审查经济状况。各级法律援助机构每季度召开法律援助联席会议,不断健全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磋商解决难题和典型个案。与市中院联合制定《扬州市行政诉讼法律援助试点工作实施细则》,逐步扩大法律援助受案范围,深入开展行政法律援助试点。与市中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轻微刑事案件适用快速办理机制的工作意见》,推动公检法司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落实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机制。

以质量提升为基  着力筑牢品牌质量“防火墙”

  坚持飞行检查+双月通报:市司法局党组明确每名党组成员挂钩1个县(市、区),并明确公服处相关负责同志分片包干,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对全市7家法律援助机构采取“分片包干+定期督导+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开展督导推进,分赴市、县(市、区)法律援助中心开展案件质量抽查、站点建设督导、机制建设指导。市司法局详细梳理各项考核指标,制发《法律援助品牌建设行动进度双月通报表》挂图作战。2024年以来,局党组成员分别包干赴各地实地督导1轮,公服处分片检查2轮,市级开展两轮案件质量抽查,对个别县(市、区)存在相关工作要求落实不力、进度缓慢的情况制发书面工作提醒、明确整改要求,当面交办相应县司法局主要领导,要求限期落实整改,提交书面情况汇报。

  坚持季度推进+业务比拼:市司法局每季度召开法律援助工作推进会,将质量管控和品牌建设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究部署。各地在提交书面汇报以外,一并制作幻灯片和短视频参加会议交流,积极开展“亮点工作晒一晒”展评活动;随机抽查法律援助律师出庭办案情况,开展卷宗质量交叉互查;通报各地先进典型,打造经验和事迹宣传成果,选择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召开现场推进会,推动各地互相学习借鉴,以此促进工作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你追我赶的“比学赶帮超”态势,各地工作亮点典型频出。

  坚持每案必评+三查入卷:制定《扬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案件质量同行评估自查表》,要求各承办律师按具体细化的评估标准做好自查自评工作;市司法局每季度开展一次同行评估,各法律援助机构实行“一案一评、每案必评”,落实“办案人员自查、法援机构核查、同行评查”机制,并将同行评估结果与案件补贴发放挂钩,提高优秀、良好案件占比。

以群众需求为重  着力织密法律援助“阵地网”

  聚焦“两新”提供身边服务:基于满足一线新业态劳动者法律需求,把法律援助工作站点设立在闹市区,着力打造身边的“10分钟法援服务圈”,打通服务新业态劳动者“最后一公里”。与工会联合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在邗江设立“邗小哥法律驿站”,在仪征设立“仪征市维新中心”,在广陵新业态新就业党群服务中心、江都区电商基地、仪征市美团总部、广陵区沙头联谊农贸市场、宝胜物流园均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点,重点服务快递员、外卖员、大货车司机和网络主播。2022年至2023年,共新建法律援助站点106个,2024年还将新建63个、提升改造42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点。2023年以来,全市共受理为新就业群体维权的法律援助案件104件,涉及122人,“法援惠民生”效果越发显著。

  创新特色填补供给盲点:2023年4月,在邗江区明月湖商圈警务站挂牌成立扬州市首个网格“警务+法律援助”联络点,重点服务外地游客、消费者和快递、外卖小哥;2023年8月,成立水上“长航法律援助工作站”重点围绕长江大保护,服务沿江船企、码头及造船、航运从业人员;2024年,该站点拓展设立“招商金陵”法律援助工作站,重点向金陵造船厂及周边各造船企业共8000多名员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联合民政部门在仪征18家康养中心设立了“康养+”法律援助工作站,重点服务老年人、康养行业从业人员。

  规范站点建立示范样板:严格落实《江苏省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和《关于法律援助工作站点覆盖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要求,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确保已建站点实现重要民生部门基本覆盖,响应服务需求迅速,功能作用有效发挥。一是制定《扬州市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公示及工作制度汇编》,使工作规范、工作职责、服务窗口行为规范、工作流程有章可循;二是建立了律师筛选机制,确保业务能力强且热心公益的律师被选拔参与到法律援助中心窗口和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值班;三是统一了法律援助站点值班人员在岗频率和时间的公示,公示牌要设置在明显位置,确保即使工作站点没有开门,前来寻求服务的群众也能很方便看到;四是将所有站点设立详情传达通知到各平台服务窗口、咨询热线接线员和各司法所,力求做到职能、地点、联系电话随问随答。两年来,共打造了1个省级示范性工作站点、2个省级品牌工作站点和10个市级示范站点。

以便民惠民为要  着力激活法律援助“动力源”

  “线上对接”融合“线下办理”:以“法律援新”等全市25个子品牌建设为抓手,在线上充分发挥“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掌上“12348”网络平台的作用,为群众提供多形式、全覆盖的法律咨询服务;实现12348与12345热线整合归并,累计提供线上咨询6万人次,满意度达98.52%,答复率100%,探索12348热线与110联动机制,印发《关于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110报警服务台建立联动服务机制的实施方案》;在线下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法律援助机构和工作站点,耐心解答群众反映问题,及时受理法律援助申请,积极引导其通过合法方式解决问题。

  “绿色通道”融合“多样办理”:开辟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法律援助“绿色通道”,采取免审、预约上门、事后补办等多样方式办理法律援助;对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工伤赔偿等纠纷和无固定生活来源的自由职业者免审经济状况;对因工致残、仲裁时效临近等情况紧急的维权案件,优先提供法律援助,事后再补办审查手续,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

  “法治体检”融合“法治宣传”:定期组织开展“关注新业态——外卖骑手劳动权益保障”系列法治宣传活动,发放法律服务宣传资料,为外卖骑手解答法律咨询;成立扬州市阳光法律援助律师团,常态化开展“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精选成立阳光法律援助律师团,主动走进“极兔速递”等新业态企业,实现“法治体检”和普法宣传双线并行;联合多部门启动扬州市网络法治宣传暨新业态网络普法活动等。

附件:

责任编辑: 王佳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