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积极组织“五老”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来源:司法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2-01-21 16:46
分享到 打印

  在2009年社区矫正全面试行的基础上,孝南区于2011年正式启动“五老”(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10余年来,全区参与社区矫正的“五老”志愿者人数逐年递增,已经从最初的53名增加到234名。一批社区矫正对象,接受“五老”志愿者帮教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就业创业、疫情防控等方面表现突出,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扶苗:牵手“双认领”

  “胡某,希望缓和同子女的关系,需要一个擅长处理家庭矛盾的“和事佬”;戴某,想结婚成家,希望有牵线搭桥的热心人帮忙;社区需要交通劝导员2名、保洁员3名、安保人员1名……”,在孝南区广场街道办事处城东社区,办事服务大厅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报着社区矫正对象“双认领”信息。

  孝南区于2017年在全省率先推行社区矫正“双认领”教育帮扶工作机制。社区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公开社区矫正对象需要帮教的信息和社区公益岗位,“五老”等社会志愿者结合自身所长认领帮教对象,矫正对象也根据自身能力认领服务事项。

  黄某接受社区矫正之初情绪低落,不想接触任何人。市关工委主任栾春海与其结对帮教后,帮他重返工作岗位,并多次和他交心谈心,教育他树立信心,再塑人生,使其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因工作勤奋、敢于负责,黄某先后被公司任命为行政总监、公司总经理。在社区矫正对象学习汇报会上,黄某感激地说:“没想到我一个社区矫正对象,有这么大的领导来关心我、教育我、鼓励我。我的思想转变完全得益于老领导的教诲。”

  10余年来,孝南区还探索制订了定期走访、定期会商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结对帮教基本任务“十二条”等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涉及社区矫正工作从“接收”到“解除”的各个环节。

  正苗:德润“浪子心”

  7月2日,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市关工委名誉主任赵定炼在微信群里给孝南区广场街道办事处全体社区矫正对象发了一条短信。很快,这个微信群被社区矫正对象的点赞回应“刷屏”。

  关键时间节点,微信“点对点”推送;困难问题面前,老少“面对面”交流。

  车站街道办事处社区矫正对象王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而接受矫正。其父感到没有面子,经常当众辱骂他,邻里也时常风言风语,这让王某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五老”志愿者了解情况后,及时与社区矫正对象促膝交谈,与家长、邻里沟通协调,在思想上给予关心关爱,同时帮助其学习驾驶技术。现在,王某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已成为一名货车司机。

  “理想信念是事业和人生的灯塔”。孝南区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中华魂”主题读书活动、“孝行月”实践教育活动,让他们在读书中学习知识、在征文中反思过错、在演讲中重树信心、在孝行实践中感悟人生。

  代某因犯诈骗罪被判缓刑。在“五老”志愿者的鼓励和支持下,他通过参加“中华魂”、“孝行月”系列教育活动,重树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聘到公交公司当驾驶员后,他遵规守纪,勤奋工作。对公交车上发现的钱包,他拾金不昧及时找寻失主。村里发生水灾,他主动捐款献出爱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孝南区“五老”志愿者还组织开展讲述励志故事、法治专题宣讲、创办“爱心书屋”、教授书法绘画等丰富多采文化活动,通过思想帮学、心灵帮教、生活帮扶,让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在社区矫正对象中聚集、升华。

  护苗:拥抱“新生活”

  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有的因为一时冲动,触犯法律;有的因为不懂法,稀里糊涂成为罪犯。

  对这些“跌倒”的孩子,“五老”志愿者“不冷漠、不歧视、不放弃、不埋怨”,主动伸手拉一把,帮他们拍拍身上的灰尘,重振精神,开启新的人生。

  ——走出心理阴影。书院街道办事处社区矫正对象唐某曾是一位在校学生,因一时糊涂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五老”志愿者既关心唐某的学习情况,又帮他解决生活困难,鼓励他走出心理阴影。后来,唐某学习烹饪,开办了一家小餐馆,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掌握一技之长。广场街道办事处社区矫正对象李某,沉迷网络游戏,经常夜不归宿。“五老”志愿者、司法所工作人员多次与李某交心谈心,并根据李某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安排其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现在,李某在一家图文印刷公司工作,过硬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认可。

  ——积极回馈社会。进入社区矫正之初,应某彷徨无措,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五老”志愿者对他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让他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疫情期间,他申请成为文昌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因表现积极,文昌社区向他发出“感谢信”和“志愿者荣誉证书”,激发了他改过自新的热情。去年,他和朋友合伙成立建材公司,年创利润过10万元。

附件:

责任编辑: 朱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